人家很客氣,李龍也不會甩下什么“等著瞧”的中二話語,告辭離開,李龍這回又有點郁悶了。
難道真的只能自己去做幾個自己用,然后看著仿制的一個個慢慢的在市場鋪開?
李龍略有點不甘心。雖然自己的創意也是來自于另外一個世界,但真不希望變成這樣。
畢竟他很清楚,雖然說這種手持式點播器的市場份額不算很大,但也不小。對于石城拖拉機廠那樣的大廠來說可能利潤不大,但對于一個農機廠來說,應該是不小了。
而且潛力很大,是可以持續賣幾年、十幾年甚至二三十年的東西。
眼看著有希望有前景有市場潛力又有利潤的東西沒人合作,李龍是真的有點不甘心。
沒辦法,等回去先做幾個自己家里用吧。這個機會,大概率是要放過了。
晚上顧曉霞回來,看李龍在飯桌上不開心,就問他怎么了。
李龍把事情說了一遍,顧曉霞略皺了眉頭了想說:
“是不是……時機不對?”
“時機不對?”
“是啊,你想啊,去年才包產到戶,今年說是要土地承包,也就是要把大塊的地都交給咱們農民種。大塊的地啊,那都是十幾畝幾十畝甚至上百畝的地,真要手持著種,到什么時候了?
現在哪個村里都是有播種機的,大家種地也習慣了用播種機,你說的這個在農機技術人員眼里,那就是歷史的后退啊。”
“歷史的后退?”李龍咂摸著這幾個字,是不是呢?
“是啊,你想想,比如你想種打瓜,因為打瓜沒辦法用咱們現在的播種機對吧。”顧曉霞說道。
“是啊,所以我才搞這個手持式的點播器。”李龍點點頭。
“那你的思維和那些農機技術人員的思維是不一樣的。你想著怎么解決問題,怎么方便怎么來,人家想的也是解決問題,是怎么先進怎么來——他們肯定在想怎么設計一種能夠讓拖拉機帶動,大面積播種打瓜的機器,對吧?”
“嗯……是這個道理。”李龍反映過來了,顧曉霞說的是沒錯的,農機技術人員肯定是這么想的。
自己這妥妥的是歷史的倒退啊——在農機技術研發人員手里肯定是這樣的。
后面開始有了專門用于棉花的點播機、條播機等等,就是農機技術人員研發的,能用拖拉機帶動的。
人家都在想怎么機械化,自己反其道而行之,想著怎么用人工來播種,自然是不被待見了。
好吧,是自己想左了。
但這并不是說自己設計的東西不行,而是不能成為主流。作為農業機械化的補充還是可以的。畢竟農業機械化需要一個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在這個過程中,有些沒法機械化的地方,自己搞的這個就能起過渡作用。
李龍茅塞頓開,笑著對顧曉霞說道:
“曉霞,你厲害啊,你這么一說我就明白了,這在教育局里沒白呆,眼界開闊了,看問題的角度也不一樣了,不錯不錯!說得好!”
這是李龍第一次這么夸顧曉霞,她很開心,有點小小的得意,又有些害羞,低頭夾菜,說道:
“其實我也就是有感而發,對不對還不好說呢。”
“對對對,就是這個道理,我明白了。來來來,吃飯,咱們邊吃邊聊,我還有個問題和你探討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