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話里能了解的比較少,所以我想著到地方,問了那兩家人應該就知道了。”
張新華點點頭,不再說話。
這就對了,如果馬曉燕能一口說出來那個李龍的單位或者所在的村隊,那恐怕其中就有問題了。
212開得很平穩,一個小時到達牧業隊。葉拉婭早早就在路邊等著了。
她很激動。縣里打電話說了,這可是自治區的大記者啊!隨便指點兩句,都夠自己好好學一學的了。葉拉婭也沒想到自己的稿子能驚動這樣的大記者,心里真的是又驚又喜。
“你就是葉拉婭啊,你好你好。”張新華微笑著和葉拉婭握手,這女孩看著表情有點誠惶誠恐,不像是裝出來的。
倒也沒想到她能寫出來這樣的稿子,寫實性很強。
“張老師您好,鄭老師您好!馬干事好!”葉拉婭一個個握手問好,“哈里木家就在前面,我帶路。”
這個張記者雖然看著三十幾歲,但目光很敏銳,感覺一眼就能把什么都看出來。葉拉婭頓時就有點緊張。
鄭明月想說我可不是老師,我就比你大兩三歲,但這話是來不及說出來的。
“上車過去吧?”馬曉燕說道,“這樣快一些。”
“如果路不遠,就走一走吧,正好我問一問葉拉婭一些基本情況。”張新華說道,“小葉,我這樣叫你不唐突吧?我知道你們名字的叫法不是這樣的,不過我們在報社的時候,習慣了和民族同志開玩笑,稱呼的時候就這樣叫了,有個叫葉爾森的,我們都叫他老葉……”
“沒事沒事的。”葉拉婭急忙說道,“可以的,張老師有什么問題您盡管問。”
“好的,我想問問那個李龍是什么時候過來給修房子的。”
“前天,修了兩天。前天給哈里木家修的房子、院墻,整理了地面,昨天給兩家打了壓井,那井水真的很甜。我們隊里許多人都羨慕,今天早上不少人就去這兩家里壓水提回去喝,比河水好太多了。”
“那他帶了多少人過來,中午怎么吃飯的?”
“帶了六個人。”葉拉婭想了想說道,“前天中午是李龍從我們隊里買了一只羊,大家一起吃的。昨天中午玉山江的妻子做的抓飯,我聽她說,肉也是李龍上一次帶過來的。”
“上一次?”張新華發現了一個點。
“是的,今年四月哈里木、玉山江他們的家人搬過來后,這個李龍來了三次了。第一次是給帶來了米面,給孩子們帶來了學習用品,第二次給兩家帶來了羊肉,這是第三次。”
“原來是這樣啊。”張新華現在確定了,這是一個非常值得自己挖掘的新聞點。
她們兩個去伊犁那邊采風找新聞,是因為今年五月是自治區的第二個民族團結教育月。采集這樣的新聞有上面的意思,也有為了民族團結的原因。自治區是一個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地區,在這個地方,要想穩定發展,民族團結是必須要大力宣揚和推進的。
原本北庭州這邊少數民族并不算多,新聞線索也都比較平常,張新華想找一些比較新穎一些的。
眼下不就有一條可以挖掘一下的嗎?
到了哈里木家的院子,果然看到有人正在提著桶排隊,老太太坐在門口的木頭上,笑著捻著毛線。
壓井的臺子有點不穩,但出水量很大,猛壓上幾下,一桶水就滿了。院子里修整過,靠近屋子這邊高一些,溢出來的水就流向了南面。張新華想著,如果那里種上菜就好了。
看著葉拉婭陪著幾個漢族人過來,院子里的人有些不知所措,有人問葉拉婭,葉拉婭就說這是自治區過來的干部,要問哈里木的媽媽一些事情。
聽著自治區的干部有事,打水的紛紛就離開了。
哈里木的母親站了起來,和葉拉婭說了兩句,轉身進屋。
“阿姨說要給你們倒奶茶,我們進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