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塊錢對咱們來說可以了。但對他李龍來說是小意思吧?別說十塊錢,你們三兄弟和他關系好,二十塊錢也應該吧?他那么多錢……”
“他那么多錢是他掙的,和我們有啥關系?”梁大成搖了搖頭,“人家有本事那是人家的事情,我羨慕,但這玩意兒我沒本事掙,也沒想著去分人家的錢。我掙我能掙的,至于其他的,那不是我想的事情。”
許建軍見挑撥不成,嘿嘿干笑幾聲就離開了。
倒也沒損失什么,挑動不起來梁大成,還挑動不起來其他人嗎?
都是從那個年代過來的,想要搞點事情不容易嗎?
第二天李龍從縣里開拖拉機回到大哥家里,把大哥拉上,鍋放好,然后開著往打瓜地里去。
院子里兩個嫂子,老爹老娘已經開始干活了。
李龍他們到地里的時候,梁家三兄弟早就過來了,正把打瓜往一起堆著。旁邊還有村里其他人在看著說著話。
聽到拖拉機聲響,有人離開,有人還在。眼早上天涼,沒人吃打瓜,但都好奇。
事情經過傳播,大家已經知道打瓜是要留籽用籽的,怎么弄籽出來還是個問題。李家搞了這么個土辦法讓大家挺新奇,都想看看,當然,未嘗沒有想學的意思。
畢竟種糧食能吃飽,想要致富有點難。
李家種打瓜算是開創了先河,經濟作物通常都比糧食作物值錢,如果李家種這個真賺錢了,村里會有許多人跟風的。
往后推四十年都是這樣,農村種地,要講科學很難,但要講跟風太容易了。
所以真想富是不容易的,本身農民就處在信息端的最末尾,通常都是別人發財了,他們才知道這個信息,跟上去的時候就已經成了韭菜,別人已經賺夠了錢抽身離場了。
比如蒜你狠,豆你玩,姜你軍之類的。
還有這邊曾經發生過的雪菊、黑枸杞之類的。資本的游戲,從來都是不帶農民玩的。
當然,李家的這個不一樣,這是從村子里開始的,這個可以跟。
梁家兄弟看著拖拉機開進了地里,便迅速過來幫忙把大鍋卸下來定好位。李龍發現梁老大他們已經在前面的位置弄了個坑,這樣大鍋座下去后就比較穩了。
架上板子,梁老大梁老二立刻就開始壓打瓜了。
李龍和李建國也在壓,旁邊就有人問著。
類似能不能壓干凈,這一畝收多少公斤,往哪里賣之類的。
李建國偶爾說兩句,基本上都是李龍在回答。反正他年輕,但會賺錢,大家也信服他。
但真要說錯什么,別人也沒辦法挑理,畢竟“嘴上沒毛辦事不牢”,你一個四五十歲的人沒辦法去苛責一個二十歲的人有多嚴謹、多利害。
“一畝地就一百多公斤兩百公斤,現在能收的就只有炒貨廠和種子公司。”李龍倒也沒隱瞞,該說的都說,至于哪里的炒貨廠,哪里的種子公司,那就另說了。
實際上這些人以為李龍種了,那種子就應該好搞。但實際上明年再種的話,有很大可能,其他人去種子公司買種子,就是買的李家種出來的瓜籽。
畢竟這年頭種打瓜的不是沒有,但少。
“這一公斤能賣多少錢?”大家最關心的還是這個問題。
“一塊多吧?”李龍給了一個含糊的答案,他并不想說三塊多,畢竟那個數字有點嚇人。
想想吧,眼下小麥一畝地好的收兩百公斤,差點兒的收一百多公斤。
一公斤小麥賣多少錢?
交公糧的的話是一毛二,異價糧是一毛八,均價大約是一毛五。今年不知道會不會漲,咱們就按最高的算,一畝兩百公斤,那么一畝地的毛收入,在三十塊錢。
打瓜籽一畝地收一百多公斤,就算最低一百公斤,按一塊錢算的話,那毛收入也是一百塊錢。
是種麥子的三倍!
當然,投入也會多一些,畢竟種子貴,人工投入的也多,像現在壓打瓜籽就是個麻煩事。
如果你敢說一公斤打瓜籽能賣三塊,那一畝地就是三百塊的毛收入,就算去一百塊錢的成本,那也是兩百塊的純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