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幾天,陸續還有人過來到李家來買種子,不過人沒有那么激進了。買不到就去炒貨廠或其他種子公司找,總不至于找不到。
李家還要種冬麥,還要往鄉收購站送活豬,還要收夏麥地里半熟的白菜。
這時候冬天來的早,不像后世有時到十一月底都不怎么好好下雪。這年頭十一月份大雪就已經很厚了。只能說,后世的冬天越來越不像冬天了。
李龍回縣里的時候碰到了姜至瑜,半真半假的把這件事情說了,讓姜至瑜以后別把他們寫的太過了,免得再有麻煩。
姜至瑜不愧是宣傳干事,聽到這事情,下意識就想把這個寫個稿子,只是看著李龍那略帶責備的眼神,只好收了這個心思。
這事說大不大說小不小,姜至瑜便只好保證,以后寫稿子的時候要收著點兒。
兩個人分開后,姜至瑜才反應過來,自己好歹是鄉里的新聞干事,國家干部啊,怎么會和李龍承認錯誤,改變自己的風格呢?
但她也知道全鄉能出大新聞的,最大可能也就是李家兄弟。為了以后能繼續在自治區日報上出稿子,還真不能把他給得罪了。
李龍兩頭跑,讓他有些意外的是,眼下葦湖雖然還沒干,沒上凍,但有些人已經提前開始打葦子了。
一開始還有些不解,但隨后李龍就明白了。
這是篤定自己能接到葦把子的大活嗎?
想要賺錢,就得辛苦努力。打葦子只是扎葦把子的第一步。
但早早扎好了,只要李龍這邊領來了活,他們就能直接拿著去換錢。
誰說農村人思想保守的?這不是想的很通透嗎?
隊里的葦湖并沒有承包出去,小海子里的葦子也是能打的。眼下誰打的葦子多,后面能扎的葦把子就多一些。
這和李龍接過大掃把的活之前,李建國那邊先割了許多的葦子是一個道理。
只不過眼下供銷社那邊李向前并沒有給李龍說葦把子的活。
倒是顧曉霞的單位發了秋冬的福利。
這時候單位好了福利自然就好,單位差點兒,福利也就一般。
讓李龍有些意外的是顧曉霞她們教育局發的福利除了洗衣粉、衛生紙、肥皂外,竟然還有散裝的大米、苞米糝子等,都不多,但聞著味道不錯。
李龍去供銷社的時候,李向前也讓他把福利領了。
供銷社的福利就豐富多了。除了普通的衛生紙、洗衣粉、手套、肥皂等日常用品外,還有紅糖、蜂蜜、大米、清油等等。
他原本是騎自行車過來的,竟然沒馱下!
“股長,咱們的福利一向這么好嗎?”李龍有些意外,去年好像沒發這么多啊。
“以后會越來越好的。”李向前突然想起來好像去年李龍領的就只是基礎福利,有些正式職工的福利沒有,他說道:
“呆會兒我寫個條子,你多領一份。去年你沒領那些正式工的,只領了臨時工的,這可不行,主任都說了,你是咱們社里的功臣……”
“別別別。”李龍可不想搞特殊,他說道:“就這些可以了。我家里都用不了這么多。”
“行,有覺悟。”李向前笑著說道,“快到年底了,要評優了,沒事就過來社里呆一呆,讓大家看到你,不然別人有說法,懂嗎?”
“懂了懂了。”李龍自然是懂的。
李向前依然沒說葦把子的事情。
倒是家里那邊有事發生。
二哥請假過來,要把二嫂和孩子接走了。
李安國最終下了決心,在奎屯第一建安公司附近租了個院子。位置有點偏,在公司北面,已經算城鄉結合部了,但總比兩地分居要好一些。
陳麗蓉一方面覺得總算不用兩地分居了,一方面卻又有些舍不得。
在生產隊住了這么久,她還真就習慣在這里了。(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