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跑盡量不跑,這時候冬天冷的白天都能到零下二十七八度,晚上到零下三十度都很正常。
呆在有爐子的屋子里多舒服,就像去年前年,如果不是生活所迫,他才不會天天去砸冰窟窿逮魚呢。
誰不想在大冬天窩在暖和的屋子里?
李龍吃過早飯就開著吉普車往烏城跑。這回他沒在北庭停留,一來沒啥事情,二來也沒東西給錢主任送,后面再說吧。
他先去的玉器廠,在劉工那里收了四塊雕好的玉器。
雖然只有四塊,但個頭都不小,一副玉鐲,一個拳頭大小的把件,一塊平安無事牌,還有一尊十來厘米高的玉佛。
玉質都非常好,現在劉工名氣大,廠里也能送來一些略微大塊的料子。
“知道你喜歡收集這個,好材料都給你留著呢。”劉工把這四件東西擺在桌子上讓李龍看。
外面有人在櫥窗里挑玉器,李龍是唯一一個被允許進來的。
李龍自然高興,也沒講價,花三百塊錢收了這些玉雕。
“玉料開始漲價了,”劉工有些不好意思,原來這樣的四塊玉雕可沒這么貴的。
“以后玉料的價格會越來越高的。”李龍并沒有在意,“現在能囤就囤一些吧。”
和劉工聊了幾句,后面廠里有人找,李龍便出來,找地方吃了中午飯,然后便去了農學院。
李龍這一次到農學院,給吳教授帶了三袋東西。一袋是大哥家收的打瓜籽,一粒粒都是壓平的,還有一袋是昨天晚上楊大姐幫炒的花葵。
第三袋,就是四小隊產的米了。雖然烏城周圍后世最出名的是米泉的米,但實際上四小隊的米在小范圍里比米泉的米更出名一些。
甚至于后世有些人測試說這里的土壤富硒,真假李龍不知,只是知道原來的米好吃。
門衛在李龍登記后就把他放了進去,還熱情的給他指了吳教授辦公室的位置。
李龍到辦公室門口的時候,吳教授正在和同事討論著什么,注意到門口的李龍后,她笑著站了起來。
同事好奇的看著李龍,吳教授就給他介紹:
“這位是瑪縣的李龍,我原來在種子公司的時候,他找我買過打瓜籽,后面種的不錯,挺有想法的。”
吳教授招呼李龍進來,她的同事便笑著離開。
李龍把東西放下,吳教授也挺有興趣的看著。
“這是打瓜籽,今年種的也算豐收,不過明年就不種了。”李龍說道,“這個是花葵,昨天才炒的,味道挺香的。還有這個……”
李龍把米袋子打開,一股子新米的香氣撲鼻而來:“這是我們小隊種的大米,雖然不出名,但味道很好。”
“好好好,謝謝你啊。”吳教授也沒客氣,都收下了,“打瓜為什么不種了?”
李龍便把情況說了一遍。
吳教授聽完,有些感慨的說道:“現在農民信息不暢,想種經濟作物賺錢,又不知道哪些比較符合市場需要,這種跟風式的種植,真的就很容易傷農。”
李龍也點點頭。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二十一世紀初才算停下來,那時候整個鄉里基本上都種了棉花,也無所謂跟風不跟風了,反正大家都一樣。
“那你們明年打算種什么?”不種打瓜,經濟效益自然也就沒了,種糧食除非面積足夠大否則也不賺錢。
這一點吳教授肯定是清楚的。
“打算種花葵。”李龍說道,“我們那邊有許多鹽堿地,目前還沒開發出來,雖然分的地比其他村要多一些,但想要大規模種植,目前還不行。”
“鹽堿地咱們南北疆都比較多,”吳教授說道,“目前還沒有特別好的整治辦法。排堿溝你們知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