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教授原本想著是以小塊地實驗,不過既然已經初見成效了,他想著的確可以在整塊地都試一試,所以李龍既然這么一問,他便說道:
“那就把尿素、磷酸二銨……”他說了一些肥料的名稱,讓李龍各拉幾袋過來。
這一點也難不住李龍,李龍開著吉普車就去了縣里。收購站這邊顧博遠已經上班了,李龍開著吉普車到這里就是從轉移過來的庫房里拉一些化肥。
羅教授說的那些肥料,顧博遠這里都有。
收購站這邊的氣氛明顯比市場那邊要好,有說有笑的,一點也沒劍拔弩張的針對性和緊張感,顯然到這邊來賣東西的人,對老顧還是很信任的。
有經常過來的二道販子認識李龍,在后面排隊的時候還會和李龍聊幾句,幫他一起搬一搬化肥。
拉著七八袋化肥回到老馬號,大學生們都過來幫著卸化肥。這些事情搞完,羅教授就讓李龍回去了——按他的話說,這里李龍呆著也沒啥用,有啥活,這些學生們都能干,正好也鍛煉一下學生們的生活技能。
李龍便開著吉普車去了李建國家里。
眼下不算農忙季,除了去地里鋤草、施肥、澆水外,大活基本上沒有。
李建國的院子里,人不少。
李龍過來,這些人也都主動打招呼。李龍和老爹老爺小聲聊著家事,耳朵里聽著那些人說的話,便明白過來——這些人是來問打瓜種植問題的。
隊里不少人真就不聽勸,買了種子種了打瓜。打瓜的種植還是挺吃技術的,每個階段的管理是不一樣的。
這些人勸不住,種了也就種了。本身也沒什么恩怨,都是隊里的人,他們過來請教技術,李建國自然也沒把人攆出去的道理,該說的還會說,畢竟已經種下去了。
自然也會有人來問李龍——畢竟種打瓜這件事情,隊里人其實都清楚,最開始是由李龍促成的,而且他去了八一農學院請教了專門的教授來種打瓜,不然也不可能收成那么多。
農民之間也是有信息渠道的,打瓜能種多少,在李家種了之后,就有人打聽出來了——畢竟兵團以前就種過來。
李家的收成比較高,那肯定是有獨門技術的,現在村里人種的多,自然就有人過來請教。
農村人的從眾心理非常的嚴重。頭年有人種什么賺錢了,后面肯定會有大批的種。現在是這樣,二三十年后還是這樣;那時候棉花偶爾會有一年漲價,當年種棉花的賺錢了,第二年的土地承包費肯定要漲——但棉花價格當年肯定是要掉下來的。
這樣的事情出了幾回,但大家就是沒記性,賭性很重。
也沒辦法,種其他的明顯賠錢,也就種這個,國家有補貼,看著能賺點補貼,如果是自家的地,不用掏承包費,最終一畝地也就賺個承包費錢。
李龍這時候也會把自己知道的說一說,重點是生了蟲子之后,用哪些藥來打,在打瓜長到什么階段需要補什么肥之類的。
這時候再說種打瓜不值錢之類的話,沒人愛聽,不如給他們講講如何增產會好一些。
聊了一會兒之后,李龍就開著吉普車回去了。雖然現在縣里那邊沒什么大事,但雜事不少。
收購站那邊顧博遠顧著,李龍不需要多費心。倒是顧博遠,每天晚飯時候都會給李龍說一說今天收了多少東西,讓他抽空把其中一些拉過來,主要是貝母和藥材,在大院子里清洗之后,好在下一次賈天龍過來的時候把這些東西賣掉。
無論是李龍還是顧博遠都清楚,收購站收來的貨最好不要壓,及時回籠資金才是正常的。壓貨太多,一個是時間長了東西就陳了,不是所有的東西跟酒一樣越陳越好的。
賈天龍那邊也是在等貨運走后資金回籠,還有其他事情。
所以回到大院后,李龍就照常把從收購站那里運回來的貝母淘洗了,把曬著的那些貝母看看,有干的就收起來。
他在這里干著活,明明昊昊在邊上也不急,楊大姐就有空去準備晚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