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山最近的日子不好過。
孔鎮陽參與軍部舊址的事情簡直匪夷所思。
為了幫吳斌,李青山是不信的。
周嚴雖然沒有明說,但意思很明白,有人想通過臨海集團的問題攻擊王鵬飛。
李青山對此也半信半疑。
對臨海集團的了解,李青山比周嚴多的多。甚至比王鵬飛也多的多。
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為了改善國際環境,國家一邊接受援助,一邊對外援助。
在這種形勢下,成立了將近二十家省級窗口型公司。
這類公司一開始都是擁有行政權力的。
尤其是進出口配額審批和勞務輸出管理,權力之大,放在今天幾乎是不可想象的。
一直到機構改革,這類公司被拆分。
行政部分成為各省外經貿委的主要班底,企業部分開始國際國內兩條腿走路,才逐漸形成今天的格局。
到如今,將近二十家公司,絕大部分都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被撤銷或者破產。
像臨海集團這樣生存下來并且發展不錯的,一只手都能數過來。
但復雜的背景,和政府之間說不清道不明的關系,也讓臨海集團背著沉重的包袱。
包袱不僅僅是陳年舊賬無法理清,還有很多隱藏在水面下的利益輸送。
臨海集團歷任領導,都不敢細究海外業務。因為這里面有些東西,連省里都不敢細問。
上百個海外分支機構,集團到底能掌握多少,也是個不能細想的大問題。
在一些地方,臨海的分支機構一邊做著分內的事,一邊利用國家和集團的力量做自己的生意。
這樣的機構上面,具體牽涉到哪一個人,哪一個層級,除了當事人,沒人能說的清楚。
李青山上任伊始就大力拓展國內業務,也有避開這方面麻煩的原因。
做出成績,然后轉入行政體制。臨海集團在李青山的事業規劃中,是,也只能是個跳板。
至于臨海集團的內部問題,誰都沒辦法。
只能等著高層下決心解決,或者依靠時間,逐漸抹去所有的一切。
在李青山看來,要么以后把國內和海外業務徹底分離,把臨海拆分成兩家公司。
要么就只能步其他公司的后塵,資產重組。
相當于默認那些人的既得利益,讓他們的非法所得變成合法。
無論哪種解決方式,都會成就一大批人,犧牲一大批人。
李青山可不想背這個黑鍋。
孔鎮陽在臨海的資格很老,長期負責海外業務,個人財富和關系網早就不是常人能夠想象的。
別說吳斌,就是吳常健,也未必能讓他甘心放棄所有一切,亡命天涯。
周嚴不止一次建議他查一查海外業務,李青山都不知道怎么回答。
如何查?從哪里開始查?能不能查下去?完全是一團亂麻。
省里最近有人在從外圍查臨海,李青山知道一定是王鵬飛的手筆。
知道的越多,就越頭疼。
李青山相信很快王鵬飛就會和自己有一樣的感覺。
在臨海集團安安穩穩再干兩年,等省里局勢穩定以后,憑借這兩年的成績更進一步。
這是李青山的打算,也是郭老師以及她的那位長輩認可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