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陽重新站上臺,迎著眾人疑惑的目光,嘴角掛著一絲若有若無的笑意。臺下的人群早已按捺不住,七嘴八舌地催促起來。
“巴郎子,別賣關子了,趕緊亮寶吧!”
“就是,啥東西能比昆侖冰玉還金貴?”
蘇陽不慌不忙,從懷里掏出一本泛黃的小冊子,紙張早已被歲月浸染得脆弱發皺,邊角處甚至有些焦黑的痕跡,像是曾被火焰舔舐過。
“各位,今兒個壓軸的,不是玉,而是一本日記。”
“日記?”
臺下頓時炸開了鍋。
有人嗤笑,有人皺眉,更多人則滿臉狐疑。
一本破本子,能值幾個錢?
“我說就別賣關子了,趕緊說吧!”
“到底是啥日記了?”
蘇陽沒理會那些雜音,只是輕輕翻開冊子,露出里面密密麻麻的蠅頭小楷。
“我有幸去到過當年的戚家坑,并從當年的坑洞里撿到了這本監工的記事錄,上面記錄著每日的開采流程,出貨量,以及運到了哪里等細節.....”
話還沒說完,周圍的嘈雜聲瞬間淹沒了臺上的講話,大家都知道這意味著什么。
有了阿拉瑪斯玉的鋪墊,大家自然沒有懷疑這冊子的真偽性。全都將目光鎖定在冊子的內容上。
戚家坑和楊家坑都是歷史的謎團,尤其是在玉石圈里,都知道這兩個地方是寶藏。歷年來,一撥撥的人去探尋,最終都是鎩羽而歸。讓眾人一度懷疑,這兩個玉坑也許并不存在。
可現在,蘇陽手里這本冊子,卻像一把鑰匙,直接捅開了塵封百年的謎團!
“這他娘的不就是藏寶圖嗎?!”有人失聲叫道。
所有人的目光都死死釘在那泛黃的紙頁上,仿佛能透過字跡,看到深山里埋藏的玉脈。
那些玉料,究竟被運去了哪兒?
礦坑深處,是否還藏著未被開采的極品籽料?
甚至.....傳說中的楊家坑,會不會也在這本冊子里留下線索?
可更讓人想不通的是,這么金貴的東西,蘇陽這小子怎么舍得拿出來賣?一度懷疑,這家伙腦子是不是出了問題。
人群里,幾個戴眼鏡的花甲老人原本昏昏欲睡,此刻卻猛地挺直了腰板,渾濁的眼珠里迸出精光。
他們聽到了自己感興趣的東西,那就是戚家坑。
這些人也不是外人,正是和田地區的文化考古隊,這幾個頭發花白的老人,當年可是在1960年在和田第二次發掘過尼雅遺址的人,去年又參與了第三次的發掘工程。
如今一晃幾十年過去了,遺址中還有很多的謎團沒有解開。
現在的尼雅遺址正在進行第三次發掘,這次是中日聯合。
那個為首的老頭就是中方的負責人王炳華,這次來到喬木村也是希望能從這里給自己找到一些靈感。
所以剛才那塊阿拉納斯玉勢在必得,就拍在了手里。這對研究尼雅遺址中的玉料很有幫助。
穿中山裝的王炳華的手指微微發抖,他別在左胸的“中日尼雅遺址科考隊”徽章閃過微光。三天前在mf縣招待所,日本教授森下孝三還在念叨精絕王冠上的和田玉來歷。
腦海中閃過尼雅遺址壁畫上那些神秘的圖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