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儀看著四處奔逃的士兵,眼中滿是絕望,他知道,這場仗已經輸了,再堅持下去,只會白白送死。
無奈之下,他只能帶著殘部,沿著黃河岸邊往西突圍。
李光弼的處境同樣艱難。
他率河東軍殘部在陣中死戰,殺退了幾波叛軍的進攻,可身邊的士兵越來越少,叛軍卻如同潮水般不斷涌來。
他的副將戰死,親兵也只剩下數十人,看著遠處唐軍潰敗的景象,李光弼長嘆一聲,只能帶著殘部,往東南方向突圍。
而魚朝恩,此刻早已沒了往日的囂張。他在高臺上看到唐軍潰敗,嚇得魂飛魄散,不等親兵護駕,便自己跳下高臺,鉆進一輛馬車,讓車夫快馬加鞭往后跑。
逃跑途中,他嫌馬車太慢,又換乘戰馬,連監軍的印信、肅宗賜予的令牌都丟在了中軍帳中。
他的親兵見監軍逃跑,也紛紛四散奔逃,中軍帳很快便被叛軍占領。
叛軍趁勢掩殺,唐軍的潰敗變成了一場單方面的屠殺。
從鄴城到黃河岸邊,百余里的路上,到處都是唐軍的尸體。
有些士兵跑累了,倒在路邊喘息,立刻便被叛軍追上,一刀砍死。
有些士兵想渡河逃生,卻因沒有船只,只能跳進冰冷的黃河中,很快便被水流沖走。
黃河水被鮮血染成了暗紅色,漂浮著士兵的尸體、丟棄的盔甲、兵器和糧草,連天空中的飛鳥都不敢靠近。
這場潰敗,一直持續到傍晚。
史思明見唐軍已逃遠,且自身也有傷亡,才下令停止追擊。
此時的唐軍,二十萬大軍折損過半,近十萬士兵戰死、淹死或被自己人踩死,剩下的士兵也大多潰散,武器、糧草損失殆盡——朔方軍的五萬匹戰馬,最后只剩下不到八千匹。
河東軍的兩萬支長矛,幾乎全部丟棄;神策軍更是全軍覆沒,只逃回來不到三百人。
擅長以少勝多,戰無不勝的唐軍被史思明以五萬破二十萬,大破!
鄴城之戰的慘敗消息傳到長安,肅宗李亨正在大明宮的紫宸殿中等待捷報。
當使者跪地稟報“二十萬大軍潰敗,史思明已占據鄴城”時,李亨手中的茶杯“哐當”一聲摔在地上,他踉蹌著后退幾步,扶住龍椅,才勉強沒有摔倒。
他不敢相信,自己集結的帝國精銳,竟會敗得如此慘烈。
魚朝恩逃回長安后,為了推卸責任,便向李亨誣告郭子儀“作戰不力,故意潰敗”。
李亨本就對郭子儀心存猜忌,此刻竟真的相信了魚朝恩的話,下令將郭子儀召回長安,解除了他的朔方節度使職務,改任李光弼為朔方節度使。
可這樣的任免,已無法挽回戰局。
史思明在鄴城擊敗唐軍后,威望大增,他很快便設計殺死了安慶緒,吞并了其麾下的六萬兵馬,成為叛軍新的首領。
此后,史思明以鄴城為基地,不斷出兵襲擾唐軍,先后攻占了魏州、相州等地,大唐的河北防線再次崩潰。
而唐軍這邊,經此一敗,元氣大傷。
各鎮節度使損失慘重,短期內無法再集結大規模兵力;江淮地區的糧草因這次潰敗損失過多,后續補給難以為繼。
更重要的是,士兵們的士氣跌到了谷底,不少人對平定叛亂失去了信心,逃亡現象愈發嚴重。
郭子儀被召回長安后,雖未被治罪,卻被閑置在府中。
他看著長安街頭日漸蕭條的景象,想起鄴城之戰中戰死的士兵,心中滿是悲憤。有一次,他對前來探望的將領說:“若當初陛下能信任諸將,設元帥統一號令,何至于有今日之敗?如今叛軍勢大,恐怕安史之亂,還要遷延許久啊。”
有一句話,他藏在心里沒有說,九位節度使各個做統帥,不說擊破史思明的叛軍,消耗拖延而勝是遲早的事情。
可萬萬不該九人各領一軍,讓一個不懂軍事的太監指手畫腳。
陛下糊涂啊!糊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