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寬慰了一句道:“袁本初之性,貪易避難,去歲袁本初在河東玉璧城下受阻數月,不得寸進,自是不愿意再度發兵河東,去碰有如鐵壁般的玉璧城。”
“而兗豫之地,地勢通達,無有高山要隘,有一大河,奈何處處可渡,卻是不可作為依仗……是故自河北驅兵,南下中原,可直趨爾,袁本初將主意打到中原,避開河東、關中,這也是可以預料到的。”
“嗯。”曹操頷首表示認同,關于袁紹這位幼時就相交的好友,他比荀彧了解的更深,就如往日里袁紹為諸侯盟主,率眾討伐董卓,董卓為之震恐,遷都避戰,當此之時,若是袁紹奮發,兵進關中,一舉誅殺董卓,解救天子,天下當下就相安無事矣。
緣奈何,袁紹畏于涼州兵鋒,又懷有私心,竟是躊躇不前,致使錯失大好良機,以至于天下到了今時今日,還處于紛爭不休、四海不寧的境況。
一念至此,曹操同荀彧論起了正事:“泰山臧霸有文書遞來,言是袁譚號稱大軍十萬,馬萬匹,自臨淄南下,兵威洶洶,旌旗獵獵,泰山、瑯琊等地為之震動。”
“當然,袁譚所號稱大軍十萬,馬萬匹,經臧霸細查,實則不過兵三萬,馬三千,至于剩下的就是勞役之卒、用作充數之用的驢騾罷了。”
“于文書末尾,臧霸附言道,依仗泰山險塞,瑯琊城池堅韌,令吾不必憂心于東方,但以袁本初為念。”
臧霸豪言如此,曹操看上去神色放緩,但荀彧從曹操的眉宇間瞧出了一抹憂色,他拱手道:“明公可是擔心臧霸為袁譚所招攬,以至于青徐糜爛,為袁譚所得,且到時候側面受敵。”
曹操微微頷首,他應道:“吾確是有此憂也,臧霸、孫觀等為泰山賊寇,本就是往來奉迎之輩,吾安定青徐,將青徐一以委之此輩,不過是鞭長莫及,沒有足夠的時間去徹底掌控青徐罷了。”
“而今袁譚大軍南下,兵士之數倍于臧霸、孫觀之徒,又袁紹威加于海內,有盟主之稱,吾擔心臧霸、孫觀等懷有二心,附于袁譚,將青徐拱手讓之。”
“到時候青徐一下,袁譚大軍直趨豫州,吾腹面受敵,正面又為袁本初所攻,大局崩壞,無可救也。”
荀彧微笑,他寬解曹操道:“明公,臧霸、孫觀等人雖是號為泰山賊寇,可彼等出身非是粗鄙,而是文吏之后,懷有忠義之心,斷不會背棄明公,阿附袁譚。”
“依彧看,明公且放寬心,就如臧霸所言,不必以東方為念,只專意于袁本初即可。”
曹操輕嘆了一聲,眼下也只能相信臧霸、孫觀的忠誠,畢竟他沒有多余的兵力派到泰山去阻截袁譚了。
且知道,除卻袁譚這一路人馬,河南的曹仁遞來書信,言是河北名將高覽屯于大河北岸,兼之南匈奴右賢王去卑助陣,有渡河南侵之意,并且兩邊已經互相交上手了,斗上了幾個來回。
當下曹仁依托大河,暫時將高覽堵在大河北岸,兩邊正處于相持的狀態,后面勝負如何,尚且未可知也。
此外就是袁紹所統帥的中路大軍還未動身南下,而袁紹這一路,也是南下袁軍中兵馬最盛、良將最多的一路人馬,需得曹操這位集團首腦去直面相抗。
是故對于青州袁譚、河內高覽二路人馬,曹操只能寄托希望在臧霸、曹仁的身上,冀望臧霸、曹仁能抵御住袁譚、高覽,保證他側翼的安全,他才好去同袁紹去做一對一的對決。(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