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爵津。
冠爵津是太岳、呂梁兩大山脈夾峙,汾河縱貫其間的一條峽谷,地處太原、臨汾兩座盆地之間,北起介休、中經靈石、南至永安,長約七十公里。
作為太原、臨汾兩座盆地之間的通道,冠爵津不可謂不緊要,加之冠爵津是一條兩山夾一川的山底古道,通道狹窄,地勢險要,是以自古為軍事要地、兵家必爭之地。
或謂冠爵津不為后世所知,蓋因冠爵津改易過其名,即后世所稱‘雀鼠道’,以此道崎嶇陡仄、難以通行,唯有雀、鼠之類才能飛越故而改名。
而今依托這條險要的通道,并州牧高干將來犯的關中人馬,抵御在了冠爵津的南口,不使關中人馬一兵一卒踏入到太原郡的地界,侵擾攻占太原郡。
入夜,高干站在永安的城頭,望著城外關中大軍的營寨,但見篝火如星,遍布四野,可知進犯的關中人馬之盛,若不是依托冠爵津帶來的地利優勢,他萬不可能將關中人馬阻截在太原郡外。
‘當真是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高干對著城外進犯的關中大軍心下感觸。
自從六月以來,河北大軍南下進擊中原,關中一直都是悄無聲息,就在高干盤算著今歲秦王劉璋無東出之意時。
然而在時間踏入十月初的時候,關中大軍數萬,自關中撲出,進犯起了太原。
關中人馬要么不動,平靜的宛若靜湖一般,要么行動起來,有如山火蔓延。
只在高干得知關中有大軍出動的數日后,關中大軍就抵達了永安城外。
幸是高干反應的快,迅速非常的帶領人馬進駐了永安,不然永安城就將為關中大軍拿下,通往太原郡的道路也就裸露在了關中大軍的面前。
一念至此,高干都不由抹了把額頭的細汗,盡管時間來到了十月,寒意漸起,朔風橫行,當是感覺到寒冷的時候,可對上關中大軍的高干,卻只覺冷汗涔涔。
打量了幾許關中大軍的營寨后,高干舉目向西南遠眺,今夜月色明媚,亮如白晝,是以他所能望見的區域很遠,但再遠,他也望不見援軍的身影。
還需稍待些時日,援軍趕來需要時間,高干自我慰藉了一句。
以當前高干手上的兵馬,只能守御,卻是退不了當前的關中大軍,所故高干連發數道請求救援的文書,搖人來救永安城,以求擊退關中大軍。
第一封求援的文書,高干發給了在河內同曹仁對峙的高覽,呼喚高覽速速來救援永安城,而與高覽一并趕赴這里的,還有南匈奴右賢王去卑的人馬。
第二封求援的文書,高干發給了太原郡的南匈奴單于呼廚泉,呼廚泉受到過袁氏的恩惠,現在到了呼廚泉報恩的時候了,袁氏的一粒米一滴水都不是白給匈奴的。
第三封求援的文書,高干發往了鄴城,鄴城有袁尚、審配留守,若是得到他的求援文書,當是會有兵馬發來,雖是河北驍銳今時大半南下,但也有部分精銳留守鄴城,可以來救援高干。
第四封求援的文書,或許不能稱為求援,只是通告的格式,這一封文書發往官渡,據高干當下所知,他的舅父袁紹正在官渡和曹操相持對峙,勝利就在眼前。
高干在文書上明告袁紹,若是高覽、呼廚泉以及鄴城的援軍趕來,他依托地理,就算不能大敗關中人馬,也可阻截擋住關中人馬,讓袁紹不要以并州為念,盡快攻破曹操,拿下中原之地為上。
并州很重要,但中原更重要,在高干的認知里,一旦他的舅父袁紹拿下中原,則大事成矣,以河北、中原的人力物力,去同關中對抗,擁有極大的優勝面。
到時候,袁氏盡得天下,他高干將為開國公侯,與國休戚,尤其是在他擁有抵御關中人馬,守住并州的功勞的情況下,數代的富貴權勢可以預見也。
想到這里,高干夜不能寐,胸膛中仿佛有一團火在燒,他不辭辛苦,日夜駐守在永安城的城頭上,來回巡守,以防關中大軍偷取永安城。
因是如故,在關中大軍抵達永安城城下五六日后,永安城始終保全在高干手中,一方面高干自鳴得意,以他的才干足以據守住數倍于己的關中大軍,一方面高干有些疑惑,關中大軍的攻勢貌似不太猛銳,沒有以往那股一往無前的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