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報傳到京城,京師沸騰,崇禎帝大喜,立擢劉肇基為署都督同知,戰后兵部還有議賞,楊國柱策應有功,同樣圣旨嘉獎不等。
其實此戰也有疑問,遼東總兵劉肇基到杏山時,報稱達賊鑲紅旗,鑲白旗不過萬人,內披甲奴約數千,怎的后來又遭到三萬虜賊圍攻?是否有輕敵浪戰之嫌?
不過洪承疇與王承恩都認為,初戰大捷,振奮軍心是最重要的,余者都是細枝末節。張若麒也認為,捷報飛傳,圣上開顏比一切都重要。各方默契下,劉肇基雖有小過,各人都略過不表。
洪承疇更溫言夸贊劉肇基,答應損失的兵馬,立時為他補上,本戰有功將士,也將一一記錄在冊,傷亡的將士,也將優厚撫恤。讓劉肇基欣慰,洪督可從來沒有對自己這么和顏悅色過。
此時明軍騎兵,皆聚于杏山,步軍輜重,也大步而來,情報傳來,韃賊仍猛攻松山,情況危急。
杏山到松山不過二十里,遼東總兵劉肇基自告奮勇,仍愿率大軍前往救援。不過劉肇基斬首四百余級,眾將看得眼熱,都愿作前鋒,卻輪不到他了。
洪承疇考慮再三,派山西總兵李輔明,寧遠總兵吳三桂,率麾下精騎,前往救援,并囑托二人不得輕敵冒進。
二人當日就到了松山,與圍城清兵血戰,斬首數十級,解了松山之圍,飛報大捷。
二人塘報言,逆奴狡詐,援兵自杏山至松山,彼師設伏于錦州南山東岡,又有精騎伏于松山北嶺,誘明軍出戰。不過王師不為所動,韃賊無所趁,退回乳峰山。
塘報言,王師還窺見達賊于松山東北黃土嶺之地密密扎營,深挖壕溝,截斷王師前往小凌河要地。杏山西北近女兒河處毛家溝山嶺,同樣駐有東虜大軍,乳峰山上更連營密布,松山前往錦州大道,奴騎充斥,勢殊猖獗。
……
崇禎十四年七月二十四日,后世己是八月,仍是烈日炎炎。這日,薊遼總督洪承疇,領著各官各將,監軍等人,冒著烈日酷暑,巡哨了杏山堡內外。
經王斗提醒后,不論各官各將,或是洪承疇,都認為杏山北面的長嶺山極為重要,因此,該山嶺之地,便是各人重點巡視的地方。
長嶺山在杏山西北面,離杏山堡約十里,西面過去,就是綿綿群山,一直蜿蜒到女兒河南岸。
長嶺山海拔不高,坡道平緩,不過山下就是平川,有一條杏山前往松山的大道。山上樹木也不多,多是荒草泥土,頂上還有一個廢棄的火路墩,原是墩軍了望之地,一條小道從山下大道直通墩臺。
眾人登上長嶺山,都出一身大汗,洪承疇雖然同樣汗流浹背,但仍然保持儒雅禮態,他站在火路墩之旁,極目望眺,嘆道:“此地確是要緊,若扎一軍,便可南北呼應,防止虜賊包抄,環壕絕我。”
張若麒也點頭:“長嶺山北應松山堡,南呼杏山堡,控制松杏要道,位置確實緊要,此地建立一寨,必務堅固。”
他望向山的東北腳下,一條河流正從群山中流出,眼睛一亮:“此地有河,駐軍的飲水也解決了,可結堅城硬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