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牛錄中,甲兵比例還是很高的,畢竟作為旗丁,成年當兵,他們從十歲起就考核,到十六歲,十八歲,二十歲還不能披甲,在周遭尚武的氣氛中,也太丟人了。
只是此次錦州大戰,幾乎各旗牛錄下旗丁都有出戰,很多余丁也跟隨出征,還有當年大量掠來的漢人等奴隸追隨,國內青壯一掃而空。若此戰輸了,對清國而言,確實是一場滅頂之災。
皇太極點頭,對濟爾哈朗表示滿意,濟爾哈朗處世謹慎,為人沉穩,這番布置,沒什么缺陷,自己巡視乳峰山各處后,也挑不出毛病。確實老成謀國,值得自己信任。
他說道:“鄭親王親歷戰陣,躬冒矢石,決策于萬眾之中,此番布置,肩弘鉅而不亂,朕很滿意。”
他說道:“各大臣也說說吧,明軍到后,如何迎戰。”
皇太極長子,肅親王豪格對濟爾哈朗的話卻不以為然,他說道:“南蠻子確實比以前厲害不少,不過又如何,在我大清鐵騎下,他們十萬,二十萬,也是大敗而歸的結果。明軍到后,到時結陣打就是,鄭親王說的話,未免太喪氣了一些。”
豪格本來就善戰,廣有戰功,因功勛卓著不斷進封,又長期受到皇太極的寵待,勢力相當強大。他與睿親王多爾袞不合,近幾年多爾袞被皇太極連連打壓,氣勢矮了不少。
此起彼落下,他更為勢大,在八旗王公大臣中享有頗高的威望,更得以統攝戶部。
豪格素來輕視明軍,崇禎十二年時也未受什么打擊,雖心下承認明軍今時不同往日,不過聽了濟爾哈朗的話,還是下意識開口反駁。
看他傲慢的樣子,濟爾哈朗只是笑笑,不與豪格爭辯。
濟爾哈朗沒有開口,皇太極卻臉色一沉。喝斥道:“鄭親王盡心為國,所說言語,都是為我大清著想。肅親王怎可如此無禮,還不快快向鄭親王賠禮道歉?”
豪格說道:“是。皇上。”
向濟爾哈朗賠了禮,不過面上還是滿不在乎的神情。
皇太極對長子豪格相當寵溺,他登位后連連整死兄長阿敏與莽古爾泰,又不斷給各旗旗主小鞋穿,一切都是為了豪格。此時看到豪格神情。皺了皺眉,還是略過不表,不再提他對濟爾哈朗無禮之事。
武英郡王阿濟格,也對豪格言語表示支持,他同樣對明軍輕蔑,現又與豪格交好——在皇太極授意下,豪格不斷拉攏多爾袞的大哥阿濟格。
阿濟格這人脾氣粗暴,打仗厲害,對權術卻一竅不通,他一直對弟弟多爾袞取代自己為正白旗旗主不滿。豪格不斷示好下,他立時投靠了過去,豪格說的言語同樣合自己胃口,所以他立時站到豪格這一邊。
皇太極看著這兩個粗線條之輩,只有嘆氣,今時不同往日啊,他們若還如此,清國精銳,將在錦州城下毀于一旦。
阿濟格不要緊,自己的兒子豪格。什么時候才能成熟?自己的苦心,未來是否會成為一場空?
好在大臣英額爾岱這時出列道:“奴才認為鄭親王說得有理,錦州之戰,需得謹慎。明兵甚多甚銳。不可速戰,否則萬一有失,為之奈何?所以奴才以為,可環松山而戰,步步依山險防御,消耗明軍銳氣。待其食盡,當可挫其鋒銳,在事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