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能節省錢糧開支的大事,朱由檢這個入不敷出的皇帝,當然非常重視。向著欽天監官員道:
“《尚書·虞書·堯典》曰: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
“《后漢書》曰:五年再閏,天道乃備。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
“古人已經測量出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為何現在的歷法是一年三百五十多日?”
這個問題很大,欽天監官員十分謹慎。監正葉震春斟酌再三,回道:
“一年三百五十多日,是因為只有這樣,每年的正旦才能恰逢朔日。”
“而且把周天分為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度,并不方便計算。”
“所以本朝以周天三百六十度、每度六十分計算,每年三百五十多日。”
聽到關乎朔日,朱由檢沒話說了。因為這是關乎正朔的大問題,搞不好會讓很多人掉腦袋。只有正月初一不再關乎正朔時,他才能完全改變歷法,把大明的歷法改成太陽歷。
不過在此之前,太陽歷還要確定,讓欽天監內部使用,方便測算節氣。
節氣的確定和月亮無關,完全由太陽確定。白晝最短的一天就是冬至,最長的一天就是夏至,晝夜等分的兩天,就是春分、秋分。確定這四時后,自然能確定其它節氣。
如今處在小冰期,氣候變化無常,更需要確定節氣,方便指導農時。不能再讓節氣時間亂跳,讓農民無法記住。
朱由檢想到這一點,當即下命令道:
“今人使用今歷,但是古歷也不能不用。”
“你們按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制定個太陽歷做參考。”
“從今年冬至開始,測算一下今后幾年的太陽歷。”
聽到只是做參考,欽天監的官員都是松了口氣。不是讓他們改變歷法就好,那樣做不好會掉腦袋。
回想今年的冬至時間,葉震春道:
“今年冬至的時間,是十一月十五日。”
“以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測算,二十四個節氣,每個節氣十五天多一點,多出……”
還在掰著手指計算,朱由檢直接告訴他道:
“多出五小時十五分鐘。”
“你們就按十一月十五日六點開始冬至,往后加十五天五小時十五分,推算接下來的節氣。”
“從明年正月初一開始,每月都是三十天。明年是第一年閏五天,第二年閏五天,第三年閏六天,接下來幾年還是閏五天,直到第七年閏六天。”
“以此推算接下來幾年的太陽歷。”
讓他們就在這里,當場進行測算。
欽天監官員無法,只能討來紙筆,當場進行測算。
這樣計算下來,他們覺得小時制果然好用,幾時幾分相加,比以前用時刻方便多了。也不用計算度數,直接加減時間。
如此簡單的計算,對于欽天監官員十分簡單,他們很快就算出接下來幾年的節氣。然后用節氣時間,確定出皇帝說的太陽歷。
測算的結果,讓他們大吃一驚,因為他們算出,到了第五年的時候,節氣時間完全和第一年重合,五年之后的節氣,完全不用再算。
而且按這個歷法,接下來幾年每年的冬至都是十一月二十一日,固定不會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