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這些人的請求,朱由檢敏銳意識到,這是文官集團的反撲。自己登極以來不斷調整制度、改變權力分配,引來了文官集團的第一波反擊:
『前段時間有魏忠賢壓制,很多文官不敢亂動,以扳倒魏忠賢為重心。』
『如今魏忠賢被我給打倒了,他們就迫不及待地針對我這個皇帝,呵呵!』
心中哂笑,朱由檢不相信這些官員不知道,自己并沒有調整內閣的意思。對黃立極等人的數次加官褒獎,無不說明了這一點。
但是他們卻仍舊要求內閣增加新人,甚至逼得四位內閣大學士主動提出這一點。說明這是很多文官的共同意志,想要讓新增加的內閣大學士維持內閣職權,限制自己這個皇帝的權力——
新的大學士到來后,因為身上沒有閹黨原罪,自然不會輕易被朱由檢這個皇帝拿捏。他們敢于使用內閣職權,和皇帝進行爭論。
那時朱由檢想通過什么決議,就要和內閣好好商議了。不至于像現在這樣,內閣大學士幾乎沒有發言權,只能按朱由檢的意志,擬出相應旨意。
對這一點認識得很明白,但是朱由檢更清楚,自己不能反對這個提議。
因為在這個提議提出前,擁有錦衣衛和東廠的朱由檢,絲毫沒有察覺朝臣在京城大規模串聯的跡象,甚至都沒有人公開提出這個倡議。
但是在朝會上,他們卻集體贊同這一點。說明這是所有文官的共同看法,可以說是他們的整體意志。
所有文官、包括現有的四位內閣大學士在內,都按文官的傳統思維,認識到不能任由這個局面繼續,讓皇帝肆無忌憚地擴充權力。
這在朱由檢看來,就是文官集團的整體意志,超越黨派之爭的共同思維——
是文官們在統一的價值觀念下,下意識地提出的建議。
可以說,這里面沒有文官相互串通什么的,因為這個整體意志根本不是有意識的,很多文官也意識不到這一點。只是覺得自己做的事情符合慣例,符合一直以來的綱常倫理。
不過他們認識不到,有些皇帝卻對此很敏感。就像是嘉靖皇帝在面對左順門百官伏闕時,敏銳地認識到自己作為皇帝權力遇到挑戰。所以他毫不猶豫地使用廷杖,維護皇帝權威。
被文官同化的皇帝,有的也認識不到這一點。因為他們按照文官的思維考慮事情,自然認為文官的提議很合理。
如今的朱由檢是,認識到文官集團在反擊,卻只能像是被文官同化的皇帝一樣贊同他們,避免讓眾多文官警醒,引來更大規模反擊。
大明內憂外患的局面、崇禎元年還沒到來的事實,也不支持朱由檢和文官大規模對抗,讓朝野非議自己這個皇帝。
就連嘉靖皇帝發動左順門案,也是登極四年后的事情。朱由檢目前的權威,不足以對抗百官。
所以,朱由檢在御座沉思良久,就在朝臣疑惑不安、想要繼續勸皇帝增加閣臣時,終于開口說道:
“朝廷事務繁雜,四位內閣大學士確實有些不夠,以后增加兩位。”
“內閣要有六位大學士,入直參預機務。”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