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時編纂的時候,這些內容就容易受到影響,導致史書失真。
為了避免這些容易受影響的內容,影響國史質量。如今朱由檢把這一段歷史單獨分出來,編為《三朝紀事》。
同時想用《三朝紀事》,覆蓋《三朝要典》。
有些人聽出皇帝的意思,當即對修國史的事情不在反對。因為他們想把《三朝要典》給禁掉,不想讓它流傳。
別說東林黨和傾向東林黨的官員,就是《三朝要典》的編纂者,在閹黨倒臺之后,他們也想廢掉這部書,避免被追究責任。
這部要典是如何編纂出來的,他們心知肚明。完全是按照圣諭的指示,對史料進行篩選。
這種做法好聽點說是春秋筆法,不好聽的說法,那就是歪曲歷史。
所以,黃立極作為《三朝要典》總裁官之一,當即向皇帝請求道:
“《三朝要典》編纂倉促,多有疏漏不全之處。”
“臣請召回《三朝要典》,重新編纂《三朝紀事》。”
朱由檢當即準許,下令道:
“《三朝要典》召回,以后用《三朝紀事》取代。”
“內閣擬定圣諭,編纂《三朝紀事》,所有內容以原始資料為主,不可遺漏、篡改。”
把《三朝要典》直接覆蓋,以后就當做沒有這部書籍。
畢竟這部書的內容雖然有些不堪,卻是按天啟皇帝的圣諭編纂的,也可能真的是天啟皇帝的意思。
里面有御制序存在,朱由檢不好直接禁毀,只能把它覆蓋。
這部書里面對三大案的定性,不合朱由檢的意思。他想要把移宮案需要重新定性,重新確立定策之勛、從龍之功等規矩。那就必須要廢除《三朝要典》,重新審理三大案。
同時,因為魏忠賢用三大案陷害的官員太多。東林黨人想要為他們翻案,以后也必然會提出禁毀《三朝要典》。
與其被他們逼著禁毀,朱由檢覺得不如自己把《三朝要典》召回,用《三朝紀事》覆蓋。
避免以后在禁毀《三朝要典》時,被人連帶著提出給黃立極、楊景辰、余煌等參與編纂的官員定罪,影響朝堂格局。
這是朱由檢的考慮,也是他用《三朝紀事》覆蓋《三朝要典》的原因。黃立極聞弦歌而知雅意,主動提出召回《三朝要典》。
如此一來,《三朝要典》的事情,在朱由檢這里就算完結。
以后再有人提出禁毀《三朝要典》、追究編纂者的責任,朱由檢也完全可以當做沒有這部書,已經在重新編纂。
黃立極等編纂官員,說到底是按天啟皇帝的圣諭行事。朱由檢不可能因此懲罰他們,導致以后沒人按自己指示修史。
同時朱由檢還想到紫閣傳記的事情,下令紫閣功臣和紫閣賢臣的傳記,同樣由國史館編纂。這些傳記內容,都要錄入國史。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