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提到了圖書編纂,朱由檢就問了一下簡史編纂的事情。
他在登極后不久就確定使用黃帝紀元,讓黃立極、張瑞圖主持編纂《中國編年簡史》,施鳳來、李國普主持編纂《世界編年簡史》。
現在都快三個月了,自然要問一下進度。
黃立極等人身為內閣大學士,平時有數不清的事情要忙。編纂圖書的事情,他們雖然作為總裁官,卻不具體參與——
別看朱由檢登極以來,把內閣權力削了很多,還用常參會議直接決定很多事情。但是內閣最核心的票擬權,朱由檢卻幾乎沒動。每天都有數不清的奏疏,需要四位大學士批復,草擬出來票旨。
尤其是朱由檢確定內閣首輔必須對每份奏疏做出批復、內閣的票擬至少要有兩條后,黃立極四人就更忙了,天天都忙著為那些奏疏寫票擬。
這也是他們提議增加閣臣的原因,四個人處理那么多奏疏,實在是有點扛不住。
尤其是當今皇帝是個能折騰的,登極以來對朝堂事務做出很多調整。很多跨部門的事情,都需要內閣決定。
黃立極等人為了減輕工作壓力、也為了減少外面的彈劾,提議增加閣臣。
如今皇帝提起編纂簡史的事情,黃立極想了一下,回道:
“已經用黃帝紀元與歷朝年號和甲子紀年對照,正在挑選重大事跡編纂簡史。”
“但是歷代史書浩瀚繁雜,臣恐今年之內,無法完成簡史。”
朱由檢聽到已經編寫出年表,對此點頭贊許,說道:
“能完成多少是多少,先把對照表印出來,爭取再印出第一卷,讓人們使用黃帝紀元。”
“另外,中國編年簡史的內容,不要超過六卷,以防卷數太多,貧寒士子買不起。”
“今后科舉的策論、詔誥表等涉及歷史的內容,都要從簡史中出題,不要超過范圍。”
“要給學子減負,不要出那些怪題,故意讓學子答不出來。”
大明的科舉是以四書五經為主,但是并非不考其它內容。
例如鄉試,除了第一場的四書五經之外,第二場考禮樂論、詔誥表選答一道、判語五條,第三場考策論,有經、史、時務策五道。
可以說考試內容非常廣泛,閱讀量不夠的人,根本不可能中舉。
鑒于一些題目越出越怪,有可能把買不起圖書的貧寒學子篩選下去。朱由檢決定劃定考試范圍,把簡史當做歷史教科書,減輕學子負擔。
同時也能推廣自己編纂的史書,把《皇明通紀》等野史排斥出去。
以后學子即使再好奇這類禁書,也只能忍著好奇不看,免得記錯歷史,考試出現差錯。
作為一名在后世接受過教育的學生,朱由檢對這些體會很深。可以說,只要考試不考的,學生就不會記。即使閑著沒事看了,也只是作為消遣,不會用心記憶。
考試題目被確定從簡史中出題后,大明的學子就會更多地翻看被定為考試相關的簡史。把這些簡史內容,翻來覆去記憶。《皇明通紀》等野史現在還有人熱心研究,以后就可能無人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