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從掀翻魏忠賢、處理閹黨的過程就可以看出來。皇帝一步步引魏忠賢入彀,最終利用大勢,把他調出京城,輕易除掉此人。
而且隨后的追查附逆官員,讓朝堂上“人人過關”。也讓閹黨官員不得不屈服,配合他執掌大權。
這一步步的動作,都顯出皇帝心有成算。
尤其是設立常參會議、抬高九卿地位,在孫承宗看來,很像嘉靖皇帝搬去西苑之后,讓勛親大臣、內閣大學士、部分尚書入直無逸殿。讓皇帝深居內宮之中,也能牢牢地掌握全國大權。
而且相比入直無逸殿來說,當今皇帝設立的常參會議更制度化。朝會的名義也顯得不是在迎合皇帝,沒有那么多非議。常參會議做出的決定,會被官員們更好地執行,而且能直接處理六部事務,權力也更大些。
這一切都表明,登極三個月后,皇帝已實際掌握朝堂大權。
相比嘉靖皇帝登極三年才趕走楊廷和,當今皇帝看起來更強。
而且和嘉靖皇帝私心很重不同,當今皇帝雖然有些攬權,卻大多為了國事。對于內外事務,洞察力也很敏銳。
其它的事情不說,皇帝從桃林口的一條奏報中,發現林丹汗西遷的意圖,并且及時招撫察罕部,制止草原上的大戰。讓孫承宗佩服不已,甚至驚為天人。
只有上過戰場,才知道這種洞察力多寶貴。馬世龍這個被孫承宗重用的大將,就因為缺乏洞察力,誤信了一條假情報,導致柳河之敗。
皇帝從一條不知真假的情報中,看出林丹汗想西遷,并且推演出西遷后的局勢,及時阻止了這件事。在孫承宗看來,這就是善戰者無赫赫之功,兵法的最高境界。
所以,對于皇帝提出的“結硬寨,打呆仗”,孫承宗完全贊同。甚至覺得說到了心坎里,打算在遼東執行。
以后的遼東軍隊,就要按皇帝說的“結硬寨,打呆仗”,善用營寨防守,攻守合一,穩步推進。
這種戰術看起來沒有什么謀略,卻最適合大明。用大明雄厚的國力,把建虜給耗死。
這是孫承宗再次上任的依仗,也是他有信心指揮遼東軍隊作戰、成為紫閣功臣的原因。如果連這種簡單的戰術都做不好,他就枉稱知兵。
唯一的缺點是,這樣做消耗太大,朝廷如今的財政入不敷出,九邊更是還有數百萬欠餉沒解決。在九邊欠餉解決前,不可能有財力支撐遼東軍隊作戰。
所以孫承宗這兩年的主要任務,還是理順遼東上下,為這個戰術的執行做準備。
朱由檢也在為這個戰術做準備,打算讓工部研究城寨建造技術,準備幾個模板。用最簡單、最快速的方法,制造出最適合防守的營寨。
水泥、混凝土、鐵絲網等技術,都列入他的規劃。他要用更強的防守能力,讓建虜在城寨下絕望。
尤其是想到后世的鄭成功平臺時,花了很長時間才拿下赤嵌城。他決定派人去學習一下,看看能不能把西方的棱堡技術融入,提高城寨的防守能力。
如果每一個城寨,都能在糧食和水源充足的情況下,堅守半年以上。遼東那邊就能夠固若金湯,不懼建虜進犯。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