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故事聽過的人很多,有些人見到修訂版《三國演義》把張翼德怒鞭督郵改成劉玄德,當即抨擊起來。
再看著文章旁邊的征集錯誤提示,當即就有人想寫信寄過去。
但是也有人熟讀史書,賣弄道:
“怒鞭督郵的是劉備,這在《三國志》和《典略》上有記載。”
“只是撰寫《三國志平話》的人不學無術,把劉備改成了張飛。”
“羅貫中編撰的《三國演義》沿用,陳翰林這是正本清源。”
背誦了一段《三國志》的文字,說明陳子龍是按史書記載修訂。
這下很多讀書人不敢說話了,唯恐再說錯話,被人說不通經史。
但是也有人對此不接受,拍案道:
“劉玄德仁人君子,怎么會做這種事?”
“一定是史書記錯了,玄德公不會這樣!”
顯然,這是認為仁君就應該像《三國演義》中的劉備那樣,不接受這種改變。
但是陳子龍修訂的這一版《三國演義》,卻按皇帝的吩咐,對劉備的形象做出重大修改。主要就是突出劉備的仁義,還有百折不撓的“英雄氣”。讓人們更加明白,為何曹操會向劉備說“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
怒鞭督郵的主人公由張飛回歸劉備,就是這一點的體現。按照《三國志》等史書記載,講述劉備的事跡。
這種改變受到一些人歡迎,也有人難以接受。導致這一版的《三國演義》一刊登就引起爭議,吸引了更多的人觀看。
——
在師范學堂教學的艾南英,同樣看到了這些。
他和陳子龍是有宿怨的,因為當初他找張溥辯難,就是被陳子龍攔住。后來陳子龍還在聚會上把他毆打了一頓,讓他丟了大臉。
所以,在看到陳子龍在報紙上連載修訂版《三國演義》征集錯誤后,他當即仔細觀看,希望能挑出錯來,讓陳子龍丟個大臉:
“這《三國演義》的修訂,據說是皇上安排的。”
“要是陳子龍在這上面丟了大臉,看他還如何在翰林院?”
“我就不信他能修得一字千金、一字都不能改!”
把已經刊登的《三國演義》讀了幾遍,希望能夠找出錯誤來。
然而讓他失望的是,他還真沒在里面找出什么大錯誤,最多是一些地方有爭議而已。
不過這些爭議影響不大,而且多是沿用舊版的《三國演義》內容。他若真的挑出來,只會被人說是吹毛求疵,覺得他心胸狹窄。
這讓艾南英更加生氣,甚至還想到了陳子龍修訂完《三國演義》后,被皇帝獎賞的得意。
只要想到這點他就感覺氣悶,恨聲道:
“不行!”
“不能讓這個人得意。”
“我得寫出更好地文章把他壓下去,最好能被皇上看見。”
絞盡腦汁思索辦法,想著如何壓下陳子龍的《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雖然是小說,但是在經過陳子龍修改后,已經變成了更尊重史實的歷史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