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南英對史學也深有研究,翻出之前撰寫的《古今全史》,投到報紙上連載。
以他的文筆和文名,報紙當然是不會拒絕的。錢謙益主持的《大同報》,很快刊登了《古今全史》的第一卷。
艾南英對此懷著厚望,但是讓他失望的是,他這篇史學著作,根本沒有多少人討論。人們熱議的仍舊是三國故事,對他寫的歷史知識根本提不起興趣來。
當然,也有人對他很稱贊,錢謙益就特意給他寫了一封信,贊賞他在史學上的努力。并且承諾在連載結束后,推薦給明智書坊出版。
同時,錢謙益還提出幾個建議,其中一條就是在年號旁附上黃歷。陳子龍的《三國演義》就是如此,提到年號時都會把黃帝紀元附上去。
艾南英看到這些更加氣悶,因為已經認識到,自己的《古今全史》,無法超越《三國演義》。他想壓下陳子龍的風頭只能另想它法,寫史是無法壓過這個人:
“不寫史,難道去寫經?”
“我的經書著作,能有多少人看?”
他的八股文是寫的不錯,被很多士子當范文。之前和張溥的爭鋒,就有八股文風的爭端。
但是八股文寫得好不代表對經書研究深,當今天下聲望最高的大儒是劉宗周,他受皇帝的命令編撰《崇禎大典》中的經部。
艾南英區區一個舉人,如何與劉宗周相比?
所以寫經書是行不通,沒有多少人對他的經書感興趣。
左思右想、抓耳撓腮,艾南英胡亂翻著報紙,陡然看到報紙上有關華夷之辨的內容,一個念頭冒了出來:
“我自己不能寫經,但是可以寫經書注釋啊!”
“華夷之辨就不錯,孔孟都曾提到這些。”
“若是把這個寫好,一定能把陳子龍的風頭壓下去。”
“說不定還能會被皇上看見,不讓陳子龍專美。”
當即翻閱有關華夷之辨的典籍,把古代圣賢的觀點,一一羅列出來。
然后根據孔孟之言書寫一篇文章,闡釋華夷之辨。
文中恪守“華夷大防”,完全按照孔孟對華夷的解釋。
對于郝經、許衡為蒙元入主中原做的辯解,則是大加批判。
并用韓愈的“諸侯用夷禮則夷之,進于中國則中國之”,擁護皇帝歸化夷人,把他們教化為華人。
并且和大同聯系起來,認為把外夷全部教化,方能實現大同。
這篇文章,自然同樣被投稿到《大同報》,錢謙益看到后大驚失色,險些驚出了一身冷汗。
身為太常寺卿的他,是知道當今皇帝把元世祖請回帝王廟的。但是這篇文章的內容,卻在批判這一點:
“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按艾南英的解釋,夷狄入中國可以成為中國人,但是夷人成為君主,那還不如沒有。”
“如此說來,皇上把元世祖重新放到帝王廟祭祀,豈非就是錯的?”
“這篇文章不能發,先讓皇上看看。”
把文章藏了下來,先呈給了皇帝。
避免文章發表后引起的爭論太大,讓人詬病皇帝。(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