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夷大防,華夷之辨,這篇文章好啊!”
“真理越辯越明,就應該多辯一辯。”
看著錢謙益呈上來的文章,朱由檢贊賞道。
他是不怕人們辯論這個的,甚至非常支持,從華夷大防著手,激發民族主義。
但是錢謙益卻很擔心,他以為皇帝沒看懂,提醒道:
“華夷分別是該辨。”
“但是文中卻以孔子說的‘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認為夷人不應為中國之君。”
“如此一來,元世祖在帝王廟中,那就有些不合適。”
“難道要再次把他請出去?”
用這番話提醒皇帝,艾南英這篇文章,會對元世祖的地位產生影響。
總不能剛把他放回帝王廟沒幾年,現在就重新請回去?
那樣皇帝成什么了,難道要朝令夕改?
朱由檢之前沒有想到這個,聽到這番話后,才想起自己剛登極時為了拉攏蒙古人,恢復了帝王廟中元世祖的祭祀。
如今看來確實有些欠妥,帝王廟中祭祀有三皇五帝、夏禹、商湯、周武王、漢高祖、漢光武、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忽必烈和其他帝王比起來,確實稱得上是夷狄之君。
如果華夷分別辨下去,一定會有人詬病這一點。
難怪錢謙益拿著這篇文章,特意呈給自己。
『難道要朕認錯?』
『這下該怎么辦?』
心中思緒轉動,朱由檢有心糊弄過去。
但是就在他的話將要說出口時,猛然想到了自己贈給錢謙益的八個字,頓時大笑著道:
“該怎么辯就怎么辯,不用顧忌朕的態度。”
“真理越辯越明,即使是朕,也要實事求是。”
“如果士民都認為元世祖不該在帝王廟,那就把他重新請出去。”
“所有做學問做事的,都要有這個認識。”
大大方方地承認自己以前的考慮欠妥,讓錢謙益不要因此有顧忌。
相比剛登極時拉攏一切力量對付建虜,如今的朱由檢在經過大寧之戰后,已經確定大明的勝利只是時間問題。
再加上漠南草原被建虜掃蕩,大明在驅逐建虜后軍隊也進入了里面。
如今的蒙古人絲毫沒有威脅大明的實力,對大明的重要性自然就下降。朱由檢不需要顧忌他們的態度,做出姿態拉攏人。
之前他命令把不愿歸化的蒙古人外遷,就是這一點的體現。
如今再討論元世祖的地位,更不會有什么大患。
甚至不止元世祖的地位要討論,元朝的地位也要討論。確定大明的正統源自驅逐胡虜,太祖朱元璋是再造華夏的偉人。
為了達成這一點,自己認點錯也沒什么。反正朝廷的旨意是經過朝堂大臣確認的,有錯的話君臣都有責任。
朱由檢甚至想好了,真出現大問題就讓當時的首輔黃立極來背鍋,主動把這個責任擔過去。
錢謙益不知皇帝的想法,以為皇帝真的在實事求是,對犯下的錯誤敢于承認。一時間感觸莫名,極為恭敬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