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檢思索著錢謙益的建議,對此不置可否道:
“讓禮部和翰林院議一議。”
“朕的要求就是不能讓元士低于進士,讓人看輕這個身份。”
確定這個原則,他又想起一件事,隨口道:
“前段時間的君臣民征文,朕看有些人寫得不錯。”
“你們把認可度最高、流傳最廣的文章集結成冊出版,最優秀的作者要特賜元士身份、征召到國會籌辦處任職。”
“禮部和國會商討一下人選,一定要推舉被民眾認可的人,沒有群體反對。”
“朕看陳繼儒寫得就不錯,就是他說的‘女子無才便是德’,皇后有些意見。”
“讓他仔細解釋這句話,國會也探討一下,女子在國會的地位。”
這又是一件麻煩事,因為當前的國會,是沒有考慮過女子的。
朱由檢還是看到陳繼儒的文章,想到他之前寫的“女子無才便是德”,特意提出了這一點。
他希望陳繼儒能解決女子在國會的地位問題,把女子納入國會。
如果陳繼儒無法解決,那他自然會被女子反對。他的君臣民觀點也不會得到所有民眾認可,不可能得到元士身份。
錢謙益只是想著,便感覺到頭疼。好在這件事皇帝不是交給他,而是讓陳繼儒去辦。
懷著這個想法,錢謙益帶著皇帝的指示,把相關事情傳給禮部、國會和翰林院。還向陳繼儒寫了一封信,專門告知這一點。
陳繼儒遠在蘇州,收到消息需要一段時間。但是京城的人,卻很快知道了皇帝對元士的定位。
在翰林院擔任正九品侍書的錢嘉徵、陳子龍、方以智等人欣喜若狂,他們萬萬沒有想到,皇帝任命他們為正九品侍書,就是把他們看成翰林出身。
有機會被特賜元士的艾南英,也是極為興奮。在報紙上極力宣揚華夷大防,和不服的人論辯。
一時間,京城的報紙上紛紛攘攘,很多士子、民眾,談論華夷之辨。
建虜在遼東做的事情,也被翻了出來,殺窮鬼、殺富民之說,再次廣為流傳。
主持皇家樂團的李玉,更是趁此機會,推出了精心編寫的話劇戲《遼東血》。
這部奉皇帝命令編寫的戲劇,是為了明年的遼東大戰做動員。
戲中三個主角,分別以毛文龍、李永芳、劉興祚為原型,講述遼東漢人面臨建虜時的不同選擇,頌揚反抗的毛文龍、反正的劉興祚,唾棄李永芳等漢奸。
因為“事俱按實”,取材自真實事跡,主筆的李玉又非常擅長寫歷史劇。《遼東血》一經推出,就受到民眾好評,演出場場爆滿。
很多民眾從中了解到遼東漢人的苦難、建虜犯下的血債,認識到什么是華夷大防,明白什么是華夷之辨。
消滅建虜為遼東漢人報仇的呼聲不絕于耳,甚至有熱血的民眾,主動從軍去遼東作戰。
艾南英提出的華夷大防,也迅速成為華夷之辨的主流。郝經、許衡等元朝儒者支持夷狄正統的觀點,受到民眾唾棄。
但是他們提出的“能行中國之道,則中國之主”,仍舊有一些人認可。元世祖忽必烈的地位,仍舊懸而未決。
這些人認為元世祖既然能行漢法,那就是中國的皇帝。元朝也是正統,繼承宋金的地位。
另一些人則堅持“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認為元世祖做的再好,也不是中國的皇帝。
兩撥人誰都說服不了誰,又爭論到朝堂上。朱由檢考慮之后,讓他們在自己面前舉行廷議。打算徹底確定這個問題,明確元朝和元世祖的地位。(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