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元世祖還有一點中國君主的樣子,那些敗壞綱常的君主,完全稱得上夷狄之君。”
“臣以為元世祖可在帝王廟祭祀,但應當另辟一室,不與中國之君同列。”
意思是部分承認元世祖是中國之君,其他敗壞綱常的元朝君主則完全不承認。
以此解決皇帝把元世祖請回帝王廟還要請出去的尷尬,不因此讓皇帝名聲有損。
這種和稀泥的做法,就是為了給皇帝留面子。朝堂上很多大臣看出來后,同樣附和此議。
朱由檢是不在乎自己的面子是否能保全的,對他來說元世祖遷出帝王廟也沒什么。不過在綜合考慮之后,他還是決定把元世祖留在帝王廟,認同錢謙益的提議:
“元世祖改‘大蒙古國’為‘大元’,建立的朝廷多有采用漢法。”
“卻又因為被夷狄陋俗所困,沒有完全使用中國之禮。”
“所以,他是半華半夷之君,應當單獨祭祀。”
“如同推行漢化的北魏孝文帝等夷狄君主一般。”
“不管這些君主的本意如何,他們都對保留漢語漢字等華夏文化有貢獻,值得后人祭祀。”
“在帝王廟中,單列一室祭祀。”
這個解釋,讓群臣聽著更加舒服了。
因為皇帝的話,是在說大明之所以祭祀元世祖等人,不是因為他們征服中國當了皇帝。而是因為他們部分推行漢法、客觀上保留了一部分華夏文明。
所以大明要祭祀他們,把這些君主和那些完全奉行夷狄之道、妄圖摧毀華夏的夷狄之君區分開——
像是努爾哈赤,不但不認自己是中國之人,還對遼東漢人歧視殺戮,就算他的后人征服中國,也只能稱為夷狄之君。
推行漢化的君主,則要單獨對待,不與夷狄之君并列。
如此,元世祖就能繼續留在帝王廟,只是在廟中挪個位置而已,不用被再次請出去。朱由檢的顏面得到保存,也確立了對待夷狄之君的標準。
天命、正統,都在這個觀點下得到很好的解釋,沒有再相互矛盾。
韓愈的“諸侯用夷禮則夷之,進于中國則中國之”,同樣得到解釋:
元世祖就是因為部分使用中國之禮、部分使用夷禮,所以是半華半夷之君。
朱由檢為了給后世立規矩,防止再有夷狄征服中國,對此進一步闡釋道:
“韓子《原道》所言,說的是諸侯國君。”
“對于天子、皇帝,要求則是更高。”
“《諭中原檄》曰:蓋我中國之民,天必命我中國之人以安之,夷狄何得而治哉!”
“只有用漢姓漢名漢語等中國之禮、自身已經完全歸化融入中國的華人,才有資格成為中國之君。”
“中國之君要對漢人等華人平等對待,在其統治的所有地方推行中國之道。如果使用夷禮,那就仍舊是夷狄,視為夷狄之君。”
“如同元世祖那樣把漢人放在夷狄之后,最多稱為半華半夷之君!”
“元朝是半華半夷的朝代,不當視為正統。”
“文忠烈公等人抗元,是在抵抗蠻夷。”
徹底明確了元朝的性質,還有元世祖的地位。
以后的官方文書,就要以此為準。
——
群臣討論之后,大多接受了這一點。
無論是不承認元朝為正統的,還是認為元朝有天命的,都認為皇帝這個解釋,能解決大明對待元朝的矛盾:
元世祖因為有天命,所以能以夷狄身份入主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