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因為以人為役的爭議,最終只給了又發明軌道車的方以智一人。”
“這個人可以說是簡在帝心的,有他輔佐,脫夷入華一定更容易。”
李汪連連點頭,當即讓他去請冒辟疆。
還生怕他請不過來,讓他帶上重禮。
金自忠道:
“禮物還在其次,關鍵是讓冒辟疆覺得有立功機會。”
“他當年險些就成為元士,如果再次立功,說不定就會被特賜元士身份。”
“請邸下寫封文書,正式邀請他參與此事。”
“將來敘功的時候,能夠作為證據。”
李汪從善如流,當即就親自手書,邀請冒辟疆一敘。
——
冒辟疆收到李汪的手書,神情很是歡喜。
雖然各大學堂的學生收到王公邀請的不少,但是能被親自手書邀請的,卻到底是少數人。
更別說朝鮮脫夷入華這件事,在他看來是一個絕佳的立功機會——
先前連師范學堂都沒考上的他,已經知道自己的八股制藝在天下間不值一提,他又沒有禮法、數算上的專長,想要當官最好是獲得元士身份。
所以他心中已經決定,接受朝鮮世子的邀請。
不過還是要拿捏一番,向金自忠道:
“世子邀請,冒某深感榮幸。”
“只是茲事體大,請金兄允許我和家父商議。”
金自忠略感不快,覺得冒辟疆有點不識抬舉。
如果是在朝鮮,冒辟疆縱然是大明的秀才,也根本沒有見到王世子的機會。
只是現在在大明,冒辟疆、還有他父親冒起宗這樣的名士,是萬萬不能得罪的。即使大明的親王,都不敢輕易得罪他們。
所以他只能客客氣氣道:
“這確實是大事,希望冒兄仔細考慮。”
“我們朝鮮一向心慕中華,希望能在冒兄協助下,完成脫夷入華準備。”
和冒辟疆交流一番,放下禮物離去。
冒辟疆在他走后,看到禮物上的納稅單,同樣命人納了稅——
他其實已經決定幫助朝鮮世子,對此自然不客氣。
冒起宗得知這件事,同樣很是支持,欣喜道:
“你若能完成這件事,就是有功于華夏。”
“將來蠻夷入華,都會以此為范例。”
“我冒家的身份血統,也不會再招來詬病。”
“任誰都不能說,咱們冒家是蠻夷!”
支持兒子參與此事,幫朝鮮脫夷入華。
同時還叮囑道:
“幫助朝鮮世子做事可以,但是萬萬不能成為他的臣子。”
“否則你的身上就打上了藩國烙印,以后很難成為朝堂大臣。”
“朝廷對藩國開放的官位是有限的,尤其是朝鮮只是內屬外藩。”
作為整個帝國和藩屬的朝廷,大明的朝廷官員自然不能全部來源于帝國。朝堂上已經在商議著,允許出身藩屬的官員,在大明朝廷任職。
不過這些職位顯然是有限的,不是所有的藩國,都會出現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