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還命孫兒招兵,招滿三個衛一萬五千人。”
“以新軍的戰力,安南無有敵人。”
這是他力推開藩最大的依仗,滿桂在大寧的戰果,讓他有十足信心。
連驍勇善戰的建虜都打不過新軍,安南憑什么打過他們?
一萬五千新軍,他就有把握打敗安南。
朱由檢沒想到大寧之戰的結果,對張維賢的刺激這么大。他雖然對新軍的戰力有自信,但是對能否憑借一萬五千新軍滅國,卻還有些懷疑。
尤其是安南和北方環境不同,在北方用得很好的火銃,南方不一定適合。地理、氣候等因素,更需要認真考慮。
所以,他更傾向于花一年時間發現問題,做好充足的準備。
兵馬同樣要多派些,不能只派一萬五千人。
說著這些顧慮,朱由檢向張維賢道:
“交趾地域廣闊,不會只分封給國公一家。”
“朕的打算呢,是把在開國和靖難時立下大功的勛貴,都分封在這里。”
“你去找魏國公、定國公、懷遠侯、臨淮侯、定遠侯、靈璧侯商議一下,問問他們愿不愿去。”
“如果愿去,那就各訓練一萬人,組成聯軍去開藩。”
“這樣六七萬新軍,才能確保征服安南。”
這個規模,顯然比張維賢預想的大得多,而且牽扯到了大明最頂級的勛貴。
除了成國公已經被分封在兀的河衛之外,其余國公家族或曾是國公的家族,都被納入里面——
其中,魏國公和定國公是徐達的后裔,懷遠侯是常遇春的后裔,臨淮侯是李文忠的后裔,定遠侯是鄧愈的后裔,靈璧侯是湯和的后裔。
他們這些勛貴合力,就是藩王過來,同樣也得退避。
估摸著交趾的地方大小,張維賢覺得能分過來。將來還能合作抱團,避免被宗室藩王覬覦。
所以他當即改變了想法,附和皇帝道:
“陛下深謀遠慮,老臣遠遠不及。”
“安南為南方大國,征服它確實需要大軍。”
“臣會和這幾家聯絡,說服他們過去。”
“就是開藩的事,請陛下給個準信。”
朱由檢聽到張維賢愿意配合,自然很是歡喜。向他道:
“只要明年遼東之戰能勝,建虜就再不是大患。”
“那樣朝廷自然能在南方開戰,再開一條戰線。”
“明年,你們幾家就好好練兵,爭取在安南涼季的時候,出兵征討過去。”
“在此之前,還要先召安南莫氏、黎氏,以及鄭氏、阮氏等實力派入朝。”
“大明禮儀之邦,總得先禮后兵。”
這同樣是朱由檢不打算現在開戰的原因。
以現在的交通速度,單是使節往來,就需要至少幾個月。
那時越南都進入熱季、雨季了,大明的將士很可能因為生病倒下去。
所以,他讓張維賢再忍一年時間,等到明年十月涼季到來的時候,發兵征討他們。
那時遼東之戰多半已經塵埃落定,大明若能取勝,會有充足的精力。
張維賢等勛貴為了開藩順利,想來也會積極支持遼東之戰。把不利于戰勝的因素,盡量排除出去。(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