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檢想找的就是出兵理由,用這個辦法確認敵我,毫不猶豫地道:
“當然是讓他們國主覲見,或者說是世子。”
“只要愿意來的,就視為歸順大明,朝廷按他們占據的地方,為其冊封爵位,簽訂規矩條約。”
“不愿意朝覲的,則視為懷有貳心。允許英國公等勛貴,自由攻略開藩。”
群臣聽到這番話,頓時驚呼一聲,明白皇帝為何在年底開會,商討這個問題。
原來是英國公張維賢想要開藩,占據交趾之地。
想到英國公張維賢前幾日的覲見,還有宮中和英國公府的交流、以及之前把英國公視為封地貴族。
他們頓時明白,皇帝把交趾早就許給了英國公,如今打算兌現。
安南這個不老實的藩屬皇帝也不打算再留,而是要交給英國公世鎮。
誰若想要阻攔,就是和英國公府過不去。
想著英國公府數百年積累的權勢,大部分臣子心里,都存在著顧忌——
一個誠意伯家族就能和東林黨紛爭數十年,如果在這件事上得罪了英國公,估計英國公府會一直和自己過不去。
這可是給子孫遺禍的事情,沒有必要的話,誰都不愿和英國公府過不去。
尤其是朱由檢為了加重分量,向群臣道:
“除了英國公以外,魏國公、定國公、懷遠侯、臨淮侯、定遠侯、靈璧侯,也會被分封在交趾一帶。”
“他們是太祖、成祖最大的功臣,朝廷必須要優待他們。”
“交趾歷史上屬于中國,可謂一塊寶地。”
“以此酬勞功臣,可謂應有之義。”
這番話語,迅速決定了群臣的心意。
一個英國公就讓很多臣子心存顧忌,加上這些公侯家族后,朝堂上幾乎沒有人敢反對——
否則就是得罪了所有太祖、成祖功臣,勛貴們會齊聲支持他們。
因為一個外藩引發勛貴和文臣的爭端,在他們看來當然劃不來。
尤其是理藩院想到安南這個不夠恭順的外藩將成為幾個大明內藩,更是歡喜不已。
他們非常期盼英國公等人在交趾開藩,把交趾變成理藩院管轄的地域。
樞密院的官員則擔心重演成宣舊事,袁可立有些擔心道:
“打敗安南是不難,難的是長治久安。”
“若是英國公等難以在交趾立足,朝廷該如何辦?”
朱由檢笑著說道:
“所以朕打算把交趾分為幾塊,有的封給英國公等朝廷勛貴。”
“有的則封給莫氏等愿意歸順的當地勢力。”
“聽說安南還有宣光鎮保主武氏等世襲勢力,都可以派人出使,一并招到大明來。”
“這次,要把安南徹底分化瓦解,不使之成為大明攻略南洋的障礙。”
群臣聽著皇帝的打算,交頭接耳討論。
因為成宣時期的教訓實在太深刻,他們對重設交趾承宣布政使司,普遍沒有多大興趣。
但是如果交趾不復,大明在南洋的活動,就會受到制約。
當年南洋和西洋的藩屬紛紛失去,就是鄭和下西洋結束和交趾丟失后的事情——
擅長沿海岸線航行的大明船隊,在交趾丟失后沒有穩固航線。
如今朝廷設立南洋總督府,也是首先在占城建據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