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著皇帝的目光,劉遵憲信心滿滿道:
“大寧之戰以后,大明和建虜的形勢,已經發生逆轉。”
“此前,遼東兵馬在野戰中難以取勝,故而只能守城。”
“但是大寧之戰,表明裝備新式火器的大明軍隊,能夠輕易擊敗建虜。”
“臣以為建虜平定,不過時間問題。”
這話聽得朱由檢點了點頭,認同劉遵憲的判斷。
事實上,就是因為有了這個認識,朱由檢才答應英國公攻略安南。
劉遵憲能有這個見地,說明他在邊防部長上是合格的,稱得上干練之臣。
想著劉遵憲上任后恪盡職守,朱由檢贊賞道:
“卿有這個見識,邊防部長是合格的。”
“大明的邊防交給你,朕是十分安心!”
對劉遵憲不吝夸贊,鼓勵他再接再礪。
群臣聽到這番話,對劉遵憲盡皆刮目相看。沒想到這個平時不怎么顯山露水的邊防部長,此時出了這么大臉。
劉遵憲心里也極為高興,更覺得當今皇帝是位明君。他之所以謀求起復,本就是為了立功謀個爵位,如今更極力表現道:
“新軍野戰能勝,就可以尋求建虜決戰。”
“大寧之戰的時候,建虜在草原上,被他們逃了出去。”
“但是如果朝廷大軍按楊參謀長的十面張網合圍,建虜在遼東就無路可逃了。”
“到時一鼓作氣,定能擊敗建虜大軍。”
這個策略,是參謀部戰略的延伸,樞密院的大臣都是贊同的。
不過朱由檢聽到之后,卻總感覺有些熟悉。
他思索大明和建虜的戰斗,猛然想到了薩爾滸之戰,皺眉道:
“十面張網是防御封鎖策略,把它轉為進攻,能適合嗎?”
“當年楊鎬兵分四路,可是被建虜集中兵力,一路一路擊敗。”
“如果大明分進合擊,建虜會不會重施故伎?”
這個問題,劉遵憲是想過的。但他沒有自己表現,而是把舞臺讓給了楊嗣昌。
畢竟誰都知道,楊嗣昌才是皇帝著意培養的人。他在樞密院的發言權,僅次于袁可立一人。
此時,楊嗣昌就信心滿滿地道:
“陛下,當年薩爾滸兵敗,是因為大明太過輕敵。”
“如今則已不然,各軍都知道謹慎。”
“只要如同宣大兵馬那樣安營扎寨,建虜縱然集中兵力,一時間也攻不下來。”
“其他各軍在接到消息后快速合圍,說不定還能把建虜留下來。”
“所以臣以為十面張網不但可以用于防御,進攻同樣適宜。”
向皇帝詳細解釋了十面張網在進攻中的用法,以及參謀部做出的預案。
這份方案,把各軍的兵力、相互間的距離、通信方式、營寨搭建等等,全部考慮到了,讓朱由檢非常滿意。
認識到參謀部已經越來越合格,朱由檢很是贊賞地道: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楊卿準備的好啊!”
“這十面張網之策,就是新時代的十面埋伏。”
“建虜再是能打,也要被楊卿困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