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班定遠嗎?”
張鏡心沒有料到,皇帝召見自己的第一句話,就是詢問這個問題。
他揣摩著皇帝的意思,小心翼翼回道:
“班超字仲升,后漢扶風人。”
“因重定西域之功,獲封定遠侯。”
“故而世稱班定遠。”
這番話沒有差錯,卻不符合朱由檢的心意,他又繼續問道:
“那你可知班超投筆從戎,是在效法何人?”
張鏡心這下明白了,有些激動、又忐忑不安地說道:
“班超投筆從容,是效法傅介子、張騫。”
“兩人立功異域,以取封侯,班定遠同樣如此。”
顯然,他明白了皇帝為何提出這個問題。也察覺到皇帝不是讓他單純地出使,而是要效法班超、傅介子。
這是在明晃晃地許諾:立功可以封侯!
這讓他如何不心情澎湃,又感受到壓力:
『立功封侯雖好,但是危險啊!』
『萬一事情沒做好,那就成了終軍。』
這幾個人,都是漢朝有名的使者。張鏡心在理藩院任職后,對他們的事跡耳熟能詳。
傅介子持節斬樓蘭王、班超率三十六人襲殺匈奴使者收伏鄯善,這都是成功的例子。
終軍卻年紀輕輕就在出使南越時被殺——
張鏡心作為前途遠大的進士,當然不愿效法這個人。
所以他這次出使,只是打算按朝廷命令宣詔。
沒想到皇帝卻提起班定遠,鼓勵他去搞事。
正在想著如何回復皇帝,他又聽皇帝囑咐道:
“身為使者,要以張騫、蘇武、傅介子、班超等人為榜樣。”
“卻不可學安國少季,因私情而壞國事,連累終軍等人。”
“只要一心為公,不隨意違背朝廷政策與大國為敵,卿的一切言行,就能代表朕和朝廷。”
“來人,賜尚方劍、賜符節。”
命令隨侍太監把尚方寶劍、旌節、符印取過來,授予張鏡心完全代表皇帝和朝廷的權力。
張鏡心看著這三件物品,呼吸都變得有些急促。
當今皇帝登極后,完善了尚方寶劍制度,增加了相應符節:
使用符印,他就能以朝廷使者的身份發布公文。
持著旌節,他就能在外代表皇帝和朝廷賞罰。
尚方劍更是能斬總兵以下不用命者,可以直接斬殺不服從自己的人。
這三個權力,集中在一個人身上,可以說在他在外面就相當于皇帝。
所以張鏡心稍微猶豫之后,很快接下了三物:
把尚方劍懸在腰間、右手持著旌節、左手托著符印。
朱由檢看他愿意奉命,滿意地點了點頭。又覺得對方身上的冠服有些配不上這三物,琢磨之后說道:
“取蟒袍玉帶,允許出使時穿著。”
“大明朝廷的使者,出使時位比王侯。”
賜下蟒袍玉帶,讓張鏡心在出使時穿著,回來以后收回。
這相比之前使者能穿的一品冠服,無疑要高很多。張鏡心受寵若驚道:
“陛下,按舊制賜一品冠服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