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還沒人會穿官服,因為袁可立講究公事公辦,下班后只處理私人事務。
如果沒有沒有緊急公事,下班后他不會接見任何穿官服的人。
張鏡心作為天啟二年進士,可以說是他的學生。雖然平時來往不是很多,卻非常清楚這一點。投了名貼之后,就在門房里耐心等待。
本以為要等很長時間,沒想到過不了多久,他就被召了進去,一起的還有其他人。
張鏡心仔細看著,察覺他們多是天啟二年進士,其中還有幾個以袁可立的門生自居,在朝堂上都非常有名氣。
這讓他感覺自己或許因緣際會,得到了參加師生聚會的機會。
同時內心也有些猶豫,不知道應不應該在這些人面前把白日發生的事情講出來。在宮外亂說宮里的事情,是不是有些不適宜?
心里這樣想著,張鏡心隨眾人來到書房后,見到袁可立拿著一張報紙,向他們道:
“你們都看看這篇文章,說說有什么見解?”
讓書童發下報紙,每人手中一份。
張鏡心仔細看著,只見這篇文章明面上說封建,實際是在聲討秦。
認為秦朝從未有過天下,周邊有匈奴等夷狄為患。
而夷狄之所以亂天下,其中原因就在于廢封建。
擁護皇帝的分封禮法,卻又對皇帝把秦朝列入天朝表示不滿。
『如此雄文,可一觀矣。』
『但是袁樞密為何特意拿給我們?』
琢磨著這個問題,張鏡心聽到倪元璐道:
“老師,這是黃宗羲的文章。”
“此人因為黃忠端公之死,一向心懷怨懟。”
“他的文章是一家之言,可看可以不看。”
顯然,他明白文章是誰的手筆,也知道黃宗羲是個什么人。
或許是因為殺害父親的直接仇人許顯純等人未被殺的原因,黃宗羲和當今皇帝一直有些過不去。
倪元璐能理解他,卻不覺得他這種心態就對:
逆案名單早已公示,閹黨逆徒都已經明正典刑了,何必一直糾纏于過去?
其他人有的也是這個想法,有的人則認為黃宗羲說得對:
秦朝最強盛的時候,都沒有完全征服匈奴,周邊有不臣服的外夷。
再加上它統一中原后短短十幾年就國滅,還曾經焚書坑儒、讓儒家六經不全。
這些士子心中,對秦朝自然沒有好感。不認為這樣的朝代稱得上天朝,和夏商周、漢唐并列。
袁可立聽著學生們的想法,時而點頭贊許。
又見到有些不常來的張鏡心,問他道:
“你是理藩院的官員,對外夷最是了解。”
“對這篇文章有何觀點?”
張鏡心回想今日發生的事情,拱手道:
“黃太沖這篇文章,既有可取之處,卻有不完全對。”
“分封自然是可取的。以當今天下之大,不分封大明就無從成為天朝。”
“但是說秦朝不為天朝,則有些太過苛刻。”
“須知冒頓篡位一統草原,是秦二世時的事情。”
“秦始皇的時候,已經追亡逐北把匈奴人趕回草原。”
“以匈奴說秦朝最強盛時有外敵,恐是不實之言。”
詳細引經據典,說明匈奴強盛,是秦始皇之后的事情。
在此之前匈奴和東胡等外夷沒什么兩樣,稱不上秦朝的大敵。
這個觀點,從根本上駁倒了秦朝有外敵稱不上天朝的說法,一眾人議論紛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