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可立撫須微笑道:
“孝仲以史實說事,可謂實事求是。”
“你對匈奴這么了解,當寫一篇文章以正視聽,不讓謬論流傳。”
鼓勵他發表文章,闡述自己的觀點。
張鏡心受此鼓舞,又大膽道:
“其實秦皇漢武,甚至本朝成祖,做法上沒有多大區別。”
“都是窮盡民力,征討周邊敵人。”
“不同的是漢武之后有霍光、有宣帝,成祖之后有仁宣,讓百姓得以休養生息。”
“始皇之后則只有胡亥、趙高、李斯,落得個二世國滅。”
“學生以為,大明可以恢復天朝,但不可因此亂起邊釁、落得民窮力竭。”
顯然意有所指,對皇帝鼓動自己挑事不滿。
其他人雖然聽不出這個深意,卻覺得這個說法頗是新穎,而且仔細一想,還頗有道理:
民間對秦皇、漢武、成祖的評價,確實有些差不多。都認為這三個皇帝窮兵黷武,虛耗民間財力。
但是歷史上幾次天朝,又是他們打下來的。這讓眾人的臉色,一時頗為怪異:
『難道批評他們還錯了,秦皇、漢武、成祖都是好皇帝?』
眾人頭腦之中,一時有些混亂。
就連提出這一點的張鏡心,在想到這點之后,也感覺不可思議:
『秦皇、漢武、成祖都是這樣打下的天朝。』
『皇上鼓勵我挑事,是因為想讓大明重新恢復天朝的地位?』
『在藩屬肆意妄為,方顯天朝威儀?』
一時間更加不知道,應該如何與袁可立說起。
好在袁可立奉命編修《中國編年簡史》軍事卷,對此有些見識,說道:
“除了秦漢以外,夏商周和唐朝也是天朝。”
“夏商周是禹、湯和文王開創的,唐朝是唐太宗打下的基業。”
“他們打下了天朝,卻沒有窮兵黷武,這才是本朝應該學習的。”
“吾等當勸諫陛下學唐太宗,而非秦皇漢武。”
勉強結束了這個爭論,把唐太宗樹立為榜樣。
這是他一直以來的觀點,昔年就曾催著皇帝學《貞觀政要》。
一眾學生聽得盡是點頭,認為確實應該讓皇帝學習唐太宗。
他們決定在報紙上發文,把唐太宗這個帝王榜樣繼續立起來。不能因為皇帝的天朝一說,就給秦皇、漢武、成祖翻案。
討論了這些學術上的事情,天色已經很晚了。眾人相繼告退時,袁可立特意留下張鏡心:
“孝仲今日蒙陛下召見,今晚來此必然是有事情。”
“你且再留一會兒,和我仔細詳談。”
讓張鏡心把覲見的詳情、皇帝說的話語,盡皆如實道來。
張鏡心從頭到尾說了一遍后,方才憂心地道:
“陛下如此想法,學生擔心以后出使的使臣都會擅起邊釁,邊關永無寧日。”
“老師是否勸諫一下,說明其中危害?”
袁可立和當今皇帝相處已久,君臣之間可以說頗有默契。
聞言琢磨了一會兒,當即笑著說道:
“不用擔心皇上那邊,該劃出的道道,皇上都已經劃下了。”
“你只要按皇上的指示行事,那就絲毫沒有問題。”(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