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劃出來了道道?張鏡心有些不解。
他仔細思索皇帝說過的話,心有所悟地道:
“皇上讓我不要違背朝廷政策、隨意與大國為敵。”
“這個大國,應該是指三星、四星國家,實力至少能與朝鮮相比。”
“如此說來,皇上對邊事還是謹慎的,不會讓武將隨意挑起邊釁。”
以大明的實力,只要不同時與周邊國家為敵,邊疆的小勢力幾乎稱不上什么威脅。
如果沒有建虜等外患,大明完全有實力征服安南。現在即使建虜未平定,但是安南卻在陷于分裂。
如今的安南,至少被分為四個勢力。它們聯合起來或許能稱為三星國家,但是分散開來,每一個只相當于一二星勢力。
難怪皇上看不上他們,讓自己放手施為。
這個發現,讓張鏡心有些興奮。因為他認識到,這真是個立功的好機會。
如果自己在不動用大軍的情況下,就率領使團征服了安南。將來論功行賞時,皇上必不會吝嗇侯伯之位。
他有可能同班超、傅介子一般,成為青史留名的使臣。以后說不定就會像鄭和一般,畫像懸掛在理藩院——
這個畫像,是皇帝強行讓理藩院懸掛的。鼓勵理藩院的官員以鄭和為榜樣,收伏諸多外藩。
理藩院官員反對不得,內心卻深以為恥,希望用更多的畫像,沖淡鄭和的功績。
張鏡心察覺到這個機會后,就有些蠢蠢欲動,堅定了放手一搏的勇氣。
此時,他又聽到袁可立說道:
“除此之外還有一點,那就是皇上前些日子明確規定:”
“與大明為敵的國家和勢力,盡皆視為蠻夷。”
“對待蠻夷就用蠻夷的方式,可以隨意用兵威壓他們。”
“而且對一星、二星勢力,大明貴族可自行組織軍隊開藩。”
“就算是沒有貴族身份的,也可以在征服獻土后,獲得世襲爵位。”
“你說按這個辦法,應該如何對待安南各方勢力?”
張鏡心毫不猶豫道:
“愿意聽命朝貢的,自然是大明藩屬。”
“不愿接受朝廷命令的,那就是叛亂自立的蠻夷。”
“學生作為大明臣子,可以征討他們。”
袁可立哈哈大笑,撫著胡須說道:
“如此,你就是合格的使者了。”
“皇上要培養的,就是你這樣的使臣。”
鼓勵張鏡心放手施為,不必有所顧忌。
在了解大明軍事力量的他看來,這是沒多大危險的事。
就算張鏡心不小心失敗了,對朝廷也基本無損。
甚至能用他死亡為借口,征討安南不臣。
當然,能成功還是要成功,袁可立希望自己的門下,有更多的人建功立業。
張鏡心此時在明白皇帝的想法后,建功立業的心思完全占了上風。但他仍舊有些擔心地道:
“安南是個大國,實力至少能與朝鮮相比。”
“學生擔心冒然動手,可能無法勝利。”
這是他心里最大的擔心,也是他來找袁可立的原因。
對此,袁可立很是關切,問他道:
“皇上派了錦衣衛隨行,沒有說讓你攜帶多少護衛嗎?”
“若是有幾百新軍隨行,戰力至少相當于蠻夷幾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