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樞密院根據大寧之戰的結果修正殺傷力指數后,所得出的結論。
除了建虜的實力較強些,大明沒有信心一對多之外。對其他周邊的外夷,他們認為一個大明新軍就能頂對方五個甚至十個人。
安南軍隊的戰力不算多強,幾百新軍過去,就相當于對方幾千人。
這個實力保護使團綽綽有余,甚至用得好的話,足夠建立班超、傅介子的功績。
張鏡心對這些最新的軍事知識不太了解,聽到袁可立解說,才明白大明新軍如今擁有何等戰力。
他有些興奮又有些忐忑地道:
“皇上沒說讓我選兵,但是卻賜下蟒袍玉帶,說是相當于王侯身份。”
“這是不是在說,我的護衛人數,也和王侯相當?”
袁可立琢磨了一下,說道:
“或許如此。”
“侯爵有兩個衛的兵力,但是帶入大明的護衛,不得超過封地方里數,也就是四百人。”
“藩王封地方千里,但是藩王的宅邸和護衛,都是和公爵相當,是五百畝和五百人。”
“估計你的衛隊人數,在四百到五百人。”
“如果皇上再寬限點,有可能給你派一個大隊護衛。”
“這一個大隊潛入敵國腹心,足有完成斬首的實力。”
說著,他想起皇上讓傳教士講的一個外國戰例,向張鏡心道:
“西班牙征服印加帝國,每次戰斗的人數不過二三百人。”
“你身為大明使臣,同樣要有這個信心。”
把從傳教士那里聽來的歷史告訴學生,袁可立希望加強他的信心。
古人和外國人都能做到的事,沒理由如今的大明做不到,更何況朝廷做了許多準備。
他相信大明軍隊在新式火器的加持下,同樣能對外夷打出這個戰績。
張鏡心聽老師都這么說,更加確信皇帝鼓動自己挑事,不是毫無準備。
他心中的把握越來越強,對此行也充滿了信心。
——
休息一夜,次日,張鏡心就收到了命令,他要接受培訓。
當今皇帝登極后,打著重制禮樂的旗號更改了很多禮儀制度。和藩屬交往的禮節,同樣包含在內。
張鏡心本覺得自己對禮儀的認識已經足夠了,但是聽到皇帝的安排,才發現遠遠不足:
“大明使者出使,需要用大明國旗。”
“這國旗是大明帝國的旗幟,也是大明天朝的象征。”
“中間以日月為中心,代表大明帝國。”
“周圍的十二道星芒,代表大明藩屬,分布于天下十二地支時區。”
“以后大明朝廷的使者出使,都要使用此旗。”
這是朱由檢命人以三辰旗為本,制定的日月星辰旗,使用紅黃兩種色彩。
旗幟簡潔大方,又顯得很是美觀。他打算用這個旗幟,作為大明國旗。
這種不同于繁復色彩的圖案,一經亮相就征服了群臣。
他們雖然對這種風格有些不習慣,卻都能感受到其中的美感,而且感覺非常有寓意。
理藩院掌院黃立極道:
“此旗包含日月,恰是一個‘明’字。”
“又有星辰環繞周圍,恰如藩屬拱衛大明。”
“臣以為此旗,適合作為大明國旗。”
張鏡心隨著理藩院官員附和,又聽內藩部長莊廷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