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旗包含大明和藩屬,朝廷可用這個旗幟,藩屬又用什么旗?”
“若是同樣用此旗,有些難以區分。”
旗幟就是用來區分勢力的,如果都用同一面旗,那還不如不用。
但是讓藩屬使用大明旗幟,似乎有些僭越。不用大明旗幟的話,又如何顯示他們的大明藩屬地方?
就當群臣想著的時候,朱由檢哈哈大笑,又讓人展示了幾面旗幟。
他向群臣說道:
“這三面旗,是大明的軍旗。”
“把國旗的圖案放在左上角,長寬從三比二變成五比四,下半部分顯示禁軍、邊防軍、海軍的圖案。”
“藩屬同樣可以如此,在下半部分繪上獨屬于藩屬的圖案,顯示他們之間的區別。”
(圖為大明禁軍旗幟,御營加上龍紋,鷹揚軍加上雄鷹紋樣。邊防軍旗幟下半部分換成綠色,海軍旗幟下半部分換成藍白條紋)
這些軍旗的制定,是各軍早就提出的。
朱由檢登極之后,禁止將領使用個人姓氏做旗幟,只能用番號做軍旗。
但是只繡個番號又顯得不好看,旗幟的規格也沒有完全統一。
所以,邊防部便打算使用統一的旗幟,再把番號繡在上面。
海軍在使用旗語后,對旗幟的需求更迫切,他們希望可以用旗幟,直接看清楚是不是友軍。并且希望能用國旗,區分各國船只。
所以朱由檢在制定國旗后,就仿照后世的軍旗,把把日月星辰圖案放在左上方,下方添上各軍種的色彩,制定各軍旗幟。
藩屬的旗幟同樣按這個樣式,在下半部分加上本國圖案。
如此既統一又有區分,群臣都覺得十分適合。
黃立極很快擬定了詔書,讓各個藩屬據此設計旗幟。
朱由檢在國旗定下后,又說道:
“除了國旗之外,大明還要有國徽。”
“以后大明在外的使館等官方機構,都可以懸掛國旗、國徽表明身份。”
“國徽同樣用日月星辰,加上嘉禾等圖案。”
對國徽設計得比較簡單,以便符合此時的制造工藝。
對藩屬的徽章則不做要求,各國可以自行設計本國的圖案,甚至可以用姓氏圖案替代。
朱由檢下發了幾個制作好的國徽,讓理藩院官員佩戴。
張鏡心作為使者,就被賜下了一個金質國徽。
看著金光閃閃的徽章,張鏡心在宮中內侍的幫助下別在胸前衣服上,心里油然生出了一股自豪感:
這種佩戴國徽的感覺,讓他覺得自己有整個大明朝廷做依靠,不懼一切敵人。
同時,他也被要求作為大明的使臣,不可對藩屬國王行跪拜禮——
即使在非正式場合也不行,因為他的一舉一動,都代表大明國體。
張鏡心當然不喜歡對他人跪拜,也不覺得藩屬國君值得自己下跪,欣然道:
“皇上賜臣蟒袍玉帶,臣在出使之時位比王侯,與藩屬國君自是敵體。”
“臣定維護大明尊嚴,不屈服于化外蠻夷。”
朱由檢滿意點頭,又想起了一事,詢問理藩院諸臣道:
“朕對使臣如此要求,其他強國的君主,對臣子是不是同樣這個要求呢?”
“他們如果不愿對朕跪拜,應該如何接待?”
這在清朝可謂一個大問題,清朝皇帝甚至因此數次拒見使臣,和外國產生爭端。
不過對于大明來說,這個問題卻不大。因為大明本身,很少使用跪拜禮。
到了朱由檢登極后,更是連平時朝會上的跪拜都免了,改用鞠躬禮替代。
黃立極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