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單獨的俠士尚且以武犯禁。”
“這些人有了武裝之后,恐怕會更不安分。”
“他們帶著部下欺凌官吏,地方該怎么辦?”
朱由檢笑著說道:
“那就是你們的事情了,可以把每個地方的民間武裝限制在一定規模,給他們民兵資格,不脫離官府控制,只在發生動亂時放開。”
“還有,對境內的武裝力量慎批,把他們引導去海外塞外。”
“我大明是禮儀之國、文明之邦,軍隊也當是王者之師,有些事做著不方便。”
“這時就顯出民間武裝的用處了,可以讓他們幫忙清理不聽教化的夷狄。”
“只要能完成朝廷的任務,對過程不要多管。”
明著說讓他們去干臟活累活,清理不服從的夷狄。
群臣對這番話大多很是不適,舉著仁義大旗,對皇帝紛紛勸諫。
朱由檢聽得眉頭大皺,知道這些人仍沒有改正觀念。
前些日子他已經把夷狄定為禽獸,不懷德而只畏威。
沒想到一些人仍沒有改變看法,仍舊幻想著感化不聽教化的夷狄。
他心中生氣之下,恨不得把這些人丟給建虜感化他們。但是想想他們面對建虜可能滑跪投降,還是放棄了這個想法。
思索先賢言語,朱由檢詢問道:
“古人云:君子遠庖廚。”
“此言何解?”
這句話出自《孟子》,屬于四書之一,群臣自然是熟讀的。
大學士施鳳來道:
“君子之于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朱由檢繼續問道:
“那朕把清理叛亂夷狄的事情交給民間武裝,是不是在行仁義?”
群臣啞然無語,施鳳來則湊趣道:
“孟子曰:無傷也,是乃仁術也。”
“陛下不愿見到清理夷狄的過程,正因為懷著仁義。”
“夷狄縱是禽獸,陛下也不忍見其死,如同君子遠庖廚一般。”
“這是因為陛下懷著大仁!”
這個解釋,讓群臣聽得神色扭曲。朱由檢卻極為滿意,夸獎施鳳來道:
“施學士熟讀《孟子》,應當參與《孟子》點校。”
“對先賢言語中的微言大義,一定要仔細領會。”
用君子遠庖廚這句話,確定了對叛亂夷狄的政策:
放任民間武裝去清理,讓他們干臟活累活。
避免使用軍隊干這個,引來文人非議。
民間力量在即將到來的開拓時代中,開始找到自己的定位。
他們將從大明內部的不穩定因素,轉變為開拓移民的先鋒隊。(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