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統帝王的確立,對朝野都是一件大事。
朝廷需要以此編撰史書,對帝王廟等廟宇進行修改。
士子則需要重新學習,避免在考試答題時犯錯誤。
就連出版的書籍,審核也更嚴格起來——
凡是與朝廷定下的正統帝王觀點相矛盾的,都不允許公開出版。
批評正統帝王的言論,更是需要有史料做支撐。否則以誹謗論處,追究相關人員責任。
這是在禮部出版廳成立后,對歷史類圖書的再一次收緊。
朱由檢需要通過樹立正統帝王,把中華之君和夷狄之君、半夷之君區分開,明確華夷之辨。
所以他此時斷不容忍某些文人編排帝王,沖擊剛剛被強調的華夷觀念。
不過,他也知道有些人的思想已經定型,改變他們的觀點很難。
所以他給這些人找了事做,把對宋朝帝王的批評放開——
反正宋朝皇帝在世時都要忍受大臣的口水,大明的人自然同樣可以批評他們。
為了引導人們多討論宋朝,減少對其他正統帝王的質疑,朱由檢提出了一個問題,征詢朝野士民:
“宋朝為何衰落,讓中國不再遠超四夷、失去天朝上國地位?”
“它為何會被夷狄所滅,導致中國第一次亡天下?”
“大明如何避免重蹈覆轍?”
讓朝堂官員和民間士人思考,找到問題的答案。
朝堂官員不用說,民間得知皇帝的征詢后,紛紛在報紙上發表意見。
前段時間有關君臣民的征文,讓很多人脫穎而出,甚至被賜與元士身份。
如今皇帝又發出了征詢,那些自忖有才能的,自然要一展才學。
一時間,報紙上盡是此類文章,充滿了對宋朝的抨擊。
前段時間提出華夷之辨的艾南英,此時大膽發揮道:
“宋朝之所以亡天下,根源在于皇帝。”
“宋朝皇帝防備武將,導致宋朝風氣轉向文弱。”
“相比漢唐雄風,兩宋可謂是卑躬屈膝。”
從趙匡胤陳橋兵變得國不正說起,引經據典闡述宋朝皇帝為了防備武將制定的種種措施。
進而得出結論:宋朝衰弱的原因在于皇帝。
趙宋得國不正,貽害中國數百年。
言辭如此尖銳,讓很多看到的人驚出一身冷汗,擔心他被以誹謗問罪。
不過在艾南英安然無恙繼續講學后,很多人琢磨出了其中意思:
皇帝允許他們批判宋朝任何人。
很快,宋朝皇帝的各種事跡,都被翻了出來,被人來回抨擊。
什么黃袍加身、燭影斧聲就不說了,宋高宗的“臣構言”、送韓侂胄首級求和……都成為了熱門話題。
人們開始進一步認識宋朝,認識到衰弱下的糜爛。
宋朝皇帝在人們心中的印象,很快一落千丈。就連向往宋朝“與士大夫治天下”的士人,這時也不敢為宋朝皇帝辯解。
但是他們不出頭,不代表就會被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