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器、銅器、鐵器,平時也可使用。”
“農人可以用其開墾,工人可以用其做工,商人可以用其交換。”
朱由檢頷首贊許,總結道:
“農工商皆可用于生產,故而石器、銅器、鐵器,可稱為生產器具,或者說生產工具。”
“先生所說的‘器之變’,其實是生產工具的演變,進而帶動了兵器演變。”
“所以先生的文章不該是《兵器論》,而是要稱為《生產論》,作為《恒產論》的下一篇。”
“在實學指導下改進器具,用于發展生產。”
引到錢謙益的實學,向指導生產發展。
告訴大明的人財富不是恒定的,可以發展生產,增加總體財富。
錢謙益雖然認識不到這一點,也不懂什么是生產工具。但是《生產論》這個詞,卻讓他醍醐灌頂,認識到皇帝為何說他“狹隘”——
能和恒產對應的,可不就是生產嗎?
區區兵器的論文,如何能作為《恒產論》的下一篇。
所以他心悅誠服道:
“陛下所言甚是!”
“《恒產論》的下一篇,確實應該為《生產論》。”
“只是這石器、銅器、鐵器用于生產還好說,火器如何用于生產?”
“難道用它開礦,或者去做炮仗?”
想不出如何用火器,用于發展生產。
但是撇開火器的話,在兵器的觀點上又不完善——
他寫出《兵器論》的原因,就是因為大明用火器重振軍威。
朱由檢聞言微笑,沒有正面回答,引導錢謙益道:
“石器、銅器、鐵器,還可以繼續細分。”
“先生仔細想想,陶器、玉器,是不是屬于石器?”
玉是石的一種,把它稱為石器理所當然。
但是把陶器也稱為石器,卻讓錢謙益有些不解:
“陶器為燒制而成,為何稱為石器?”
朱由檢解釋道:
“石塊形狀多樣,有拿到手里就能用的,更多的需要打磨。”
“這磨制一個水甕,可想而知有多困難。”
“故而先民摶土成型,把它燒成類似石頭的石器。”
“最初的陶器,就如土器一般,后來才燒制得越來越結實,演變成為瓷器。”
“如果把天然的石器稱為舊石器,陶器、玉器等人工打磨制造的石器,可以稱為新石器。”
“算上兩者之間的過渡階段,石器時代可細分為舊石器時代、中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
這在后世是常識,此時卻聽得錢謙益耳目一新。
他雖然沒想明白石器時代的細分和火器有什么關系,卻耐心聽皇帝繼續講下去:
“銅器時代,和石器時代一樣可以細分。”
“黃帝采首山銅鑄鼎鑄劍,使用的天然的銅塊,它的顏色大多是紅色的,可稱為紅銅時代。當時銅石并用,處于過渡階段。”
“夏商周三代時,人們已經知道在銅里面加上錫或鉛,提高銅的硬度。后人發掘出來的大多是青色,可稱為青銅時代。銅器已經成為主要生產工具,同時用作武器。”
這是銅器時代的細分,錢謙益仔細琢磨后,覺得確實有道理。他順著皇帝這番話,推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