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處地皮若是合并,便有3.5萬平方尺,面積也算不錯了!”
“豈止是不錯,已經是非常大的地盤,這香港可不是滬市,可供開發的地皮有限。”
曾幾何時,老板在上海灘都是按照幾十畝幾十畝的購買土地,最貴的地皮當然是當年南鯨西路的‘大華飯店’的60畝地皮。
而德輔道這兩幅地皮,合并起來也6畝不到。
陳光良看了一下,兩幅地皮若是合并后,其本身也是濱海地段,地段可謂一流。
在這個時期,干諾道已經是瀕海馬路,后世的‘交易中心’‘國金中心’地盤,壓根就還沒有填海,預計是在五六十年代進行了中環填海。
“嗯,我們再去畢大街那邊瞧瞧!”
“好的”
陳光良走在香港的中環,指點江山,此時說白了——怡和、太古洋行的實力,在他面前也是不夠看。
不過陳光良不想搞得太高調,畢竟也要考慮時代的屬性,以及政z因素!
來到畢大街和皇后大道中的交接處,陳光良和嚴寬等人在‘香港大酒店’這里停下來。
“香港大酒店,隸屬香港上海大酒店公司,是嘉道理家族的產業。這邊是告羅士打大廈,隸屬置地公司;這邊是連卡佛大廈,是連卡佛百貨的產業。”
陳光良點點頭,這些他自然知道。
香港大酒店,前世五十年代中期,被‘船王’許愛周買去,建成了后世很出名的‘醫生樓’中建大廈。這幢大廈每層是14500平方尺,一共是17層。
香港大酒店占地面積也就1.8萬平方尺,如果拿來修建‘香格里拉酒店’,地盤小很多;而且旁邊就是告羅士打大廈,將來要重建成置地廣場和37層的告羅士打大廈(用對面的怡和大廈,將連卡佛大廈換了)
陳光良本來的想法是,買下嘉道理家族的香港大酒店,因為這家酒店本身也與華人有很大的緣分,曾是民國總督趙連壁的產業,臺面老板是‘洪興幫派’所屬,后來港府將洪興列為黒幫,才逐漸將產業轉移至香港上海大酒店。
買下香港大酒店還不夠,畢竟占地面積就1.8萬平方尺,所以陳光良又想將連卡佛大廈買下下來,進行合并。
這樣一來,以后這個區域不會再有‘置地廣場’,反倒是陳光良可以建一個‘購物廣場’和‘五星級酒店’的綜合性商業。
當然,綜合一下,陳光良還是傾向德輔道中的71~77號地盤,進行合并。
這一天,陳光良拜訪了香港巨富何東。
他也沒有廢話,直接提出希望購入其手中的德輔道74~77號物業。
何東手中的物業很多,包括尖沙咀后來的東英大廈(劉鑾雄購入后建成theone)、彌敦道的數處優質物業、旺角后來的的東興大廈,其擁有九龍的龐大的繁華物業。在港島這邊,何東也擁有德輔道中77號,還有一副在中央街市,但已經贈予港府,以及灣仔的很多處物業——后來建成東生、東城、承業等多處大型物業。
其一直是香港的首富,以及‘最大’的私人地主,直到陳光良登錄香港。
不過陳光良擁有的,幾乎都為住宅,在商業地盤僅有兩處——德輔道中的平安銀行大廈、花園道1號的新平安銀行大廈。
何東笑著說道:“陳先生已經擁有那么多物業,還不滿足,如今又看上我在香港最貴的一幢物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