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的10月。
陳光良攜長子陳文杰,驅車來到北角的殯儀館。
此時殯儀館的外面,匯聚著大量的市民和記者,他們都是來參加『一代巨商』劉鴻生的葬禮。
劉鴻生的葬禮雖然沒有當年杜月笙的規模龐大,當時是3000名市民前來送葬,但劉鴻生的逝世也是港島的一大新聞,送葬規模也是非常龐大,需要jc維持著北角這邊的秩序。
算起來,劉鴻生是『劉氏家族』的第三代,晚清時,劉家第一代移民劉維忠在滬市租界經營娛樂業,為劉家的發展打下了基礎。第二代劉賢喜出任招商局的輪船買辦,家境尚屬於小康。以劉鴻生和劉吉生為代表的第三代,在劉家創業史上寫下了最輝煌的一筆,煤炭大王、火柴大王、毛紡大王、水泥大王等於一身的“企業大王”劉鴻生,使劉家成了滬市屈指可數的豪門望族。
陳光良、陳文杰一前一后走進殯儀館,引起不少人的騷動。
“陳先生也來了”
“那是自然,陳先生和劉鴻生先生既是同鄉,也同是滬市的豪門望族,據說也是朋友,豈會不來送最后一程。”
“說起滬市的豪門望族,如今這香港也成為他們的天下,粵籍商人不如他們啊!”
“主要是有陳光良先生撐起滬籍商人的大旗,那粵籍商人自然不可能超過。陳氏家族在金融、航運、地產、工業,都是香港華資的龍頭,強大的讓人窒息,比英資都更勝出。”
“是啊,這一波航運高峰,聽說環球集團就賺了8000萬美金,滙豐都不得不眼巴巴的湊上去,尋求合作。”
陳光良來到室內,看了好友最后一眼,隨即行禮。
他和劉鴻生算不是知心的好友,但卻有一種強者之間的默契,為此,陳光良甚至指點劉鴻生,來到香港發展。
如今的劉鴻生一家,大部分的子女都在香港發展,僅一兩個已經加入陣營的,留在內地。
“節哀”
“多謝陳先生,謝謝你能送大哥最后一程。”
劉吉生站在家屬前首,帶領家族向陳光良鞠躬致謝。
他主動說道:“大哥最后時刻,還說陳先生是我們劉家的恩人。”
陳光良感嘆道:“劉先生是我的至交好友啊,一輩子為國家的實業而奮斗,歷史是不會忘記他的。”
沒有晚清民國的資本家,又何來一個國家的實業脊樑。當年的民族資本和外資較量,每一次勝利都來之不易。
就算四十年代末,這些資本家很多都離開家鄉,但他們依舊給國家留下了技術人材、熟練工人、以及工業的底蘊和基礎。
紡織業、化學工業、航運、食品.更不要說,『船王』盧作孚回國,『冠生園』老板冼冠生留在滬市、『天廚味精』老板吳蘊初留下、『永安集團』掌門人郭琳爽也留下了.
隨后。
陳光良、陳文杰參加了葬禮,送好友最后一程。
參加劉鴻生的葬禮后,陳光良和方椒伯、謝蘅窗等一眾滬市好友,也來到香格里拉酒店坐一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