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香港的陳光良,得知一個消息——香港地產崩盤了,地價跌幅最高達70%。
其實在半年前,香港的樓盤就已經賣不動,香港的開發商夸大了市場的需求,至少有1.5萬個住宅單元的『供大於求』。
一方面,是昂貴的地價,住宅地皮每平方尺高達170港幣左右。僅一副2萬平方尺的北角地皮,業主開價便是350萬港幣左右。
另外一方面,因為經濟的原因,市場上每平方尺的樓價,也就在4050港幣每平方尺,一套房子也就35萬港幣。
相當地皮價格漲得飛起,而樓價只有略微的上漲。
好比地價350萬,建筑費及稅費、利息費200萬,總成本高達550萬;所建的住宅,一共也就只能賣出600700萬。雖然還有利潤,但卻經不起絲毫的風險。
這種畸形的發展,再加上開發商盲目的擴張,導致了這場『供大於求』引起的地產暴跌。
首先遭難的地產商,是由滬市建筑商出身的李康節、奧門的何賢等人領導的『港澳大聯合』地產公司,李康節在這段時間,拿下很多北角的地皮,被人稱之為『北角地王』。
但這家企業的很多資金,都是由何賢擔保,向各家銀行借貸。所以李康節的瘋狂擴張,也導致奧門的何賢遭難,各家銀行紛紛逼何賢還債。
至於李康節,大家都知道他破產了,沒有錢還了。
其次遭難的是大昌地產的陳德泰,其也購入了大量的地盤,甚至還跑到北角去,和李康節爭搶地盤。
這僅僅是資產上千萬的置業公司情況,倒下的也遠不止這兩家企業,這一波破產的地產公司不在少數。
正因為如此,接下來該新的地產商崛起了。
辦公室里,陳光良叫來了副總理嚴寬,地產部經理陸孝清,以及長子陳文杰。
“這一波地產下跌,不過是地產周期性的發展而已。長實集團需要從市場低價購入一些地盤,為下一波地產浪潮,提供地產原材料。”
長實集團自然擁有大量的『可重建地盤』,但顯然不能吃老本,要便建便買,這樣才有足夠的原材料。
嚴寬率先說道:“正好長實集團已經成長為一家綜合性集團,每年的收入來自各方面另外一方面,長實集團目光長遠,商業地產和發展地產同時發展.我們抗風險的能力,大大的加強。”
當然,還有就是長實集團的底蘊和背景,才是根本。
不然,發展那么多的商業地產,老早就被拖垮了。
陸孝清說道:“我們只需等那些地產公司清盤,便可以獲得廉價的原材料;同時,在市場上可選擇性的吸納。”
這是在人家傷口撒鹽啊,不過說的也很有道理。
像『港澳大聯合』、『大昌地產』必然被銀行追債,那么只能便宜拍賣旗下的地盤,長實正好撿這種。
“行吧,你們去做吧!”
他只負責指揮大舉,具體如何做,自然有這些屬下。
此時他的長子陳文杰,也已經躋身管理高層,陳光良就更加的放心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