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碼頭浮拆”是一種常見的拆船方式,它涉及將廢船通過系泊設施固定在碼頭岸邊,然后利用岸邊拆解設施和浮吊等設備,將廢船逐段安全解體。
喬冠昌介紹道:“我們在拆解過程中,通過圍油欄將待拆船舶完全包圍,以防止油污水的擴散,同時由吸油船回收圍油欄內漂浮的油污水進行環保處理。僅這一步,就足以納入拆船的教科書,規范香港拆船產業。”
說完,他眼神透露著自豪。
當一個行業能做到老大,並且能制定行業的規定時,當然就有自豪的資本。
當然,這些也離不開老板的強調——儘可能的保護環保。
“嗯,儘快制定好綱領,我要拿到港府去規范行業。另外一方面,拆船公會的事情也準備著,晚點你去擔任這個主席。”
“是,老板”
陳氏在香港的影響力,是非常大的,紡織公會、成衣公會、塑膠公會、塑膠公會、假髮公會.都是長江工業集團旗下的管理層們。
而且,大家還不得不心服口服,因為在這些領域,長江工業集團都是『引導者』、『創始人』。
“榮昌拆船廠招工,包吃住,實習薪水80元/月,轉正100元/月。”
此消息一經被看到,立即迎來大批的應聘者。
雖然已經是1959年,但香港的薪資漲幅依舊非常的緩慢,這得益於內地在源源不斷的送來廉價勞動力;而由於內地的廉價勞動力衝擊,本土的市民薪水自然也漲不上去。
在四十年代末期,香港工人的薪水是3080元,而如今十年過去,香港工人的薪水也才漲到50120。
甚至一些『資本家』非常苛刻,例如什么汽修廠、電器廠等,簽署『學徒合同』,一簽就是六七年,每月薪水40元,然后只給你發20元,剩下的滿師才給你720元的滿師金。當然,這種合同一半是包吃住的,不然能把人餓死。
“實習都有80元一月,這個工作很不錯啊!”
“那是,不過你沒有看到么,只招募1640歲的男性,這是體力活。”
“體力活就體力活,反正包吃住,我覺得很不錯。”
一時間,應聘者多如牛毛。
李高福便是其中之一,他很快被應聘上,然后被安排在牛頭角的拆船廠。
哪怕是冬天,拆船也能讓人出一身汗,非常的辛苦。
而且拆船還不能亂拆,這里配備技術人員,管理者拆船的步驟和工藝。
工作半天,李高福忍不住叫苦起來:“好累啊”
一名同事說道:“不然呢,你以為資本家的錢那么好拿。不過我已經聽說,基本上一個月就可以轉正,到時候就可以拿100的薪水,這不比工地上的地盤工低了。”
李高福眼神又有光了,他是內地過來的,這才一年時間。
100港幣的薪水,別說這種強度,就是再累五成,他也忍得住。
“開飯了”
隨著有人喊,拆船廠的工人紛紛下船,準備去打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