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9日,港府鑒于擠提風潮洶涌,宣布每一帳戶每日最高現金提取額為100港元,并緊急從英國空運英鎊,按1英鎊兌16港元的比率在市面流通,緩解鈔票不足的矛盾。銅鑼灣的匯豐分行外,首次出現了兌換英鎊的長隊。
2月10日,港督戴麟趾發表講話,聲明港府財源雄厚,只是暫缺紙幣,但這一情況馬上可得緩解,“現在各主要銀行聯合起來,共同應付,同時港府將作銀行后盾。所以本人謹吁各位市民與銀行合作,深賴各位協助以克服目前不必要的困難。”
擠提風潮慢慢平息下來時,陳光良正站在紅磡隧道的觀景臺上。葉熙明遞來一份報表:“恒生銀行的存款開始回流,平安銀行的新增開戶數也開始增加。”
遠處的維多利亞港,環球集團的貨輪正緩緩駛入港口,甲板上的集裝箱印著長江工業的標志。陳光良望著那片繁忙的海域,忽然想起1927年初到上海時,拉黃包車走過的泥濘街道。
這一次,陳光良出手拯救恒生銀行,算是他在香港真正意義的第一次露出獠牙。
當然在外面的人看來,發現不了英資和華資的對碰。
平安銀行宣布入股恒生銀行,兩家銀行形成‘聯盟’,在香港引起悍然大波,也立即穩定了形勢。
明眼人都能看出,在這一波擠提風潮中,最大受益者不再是匯豐和渣打,反而是華資銀行龍頭——平安銀行。
這次銀行危機,比1961年前廖創興擠提要嚴重得多。波及范圍大,兩家銀行倒閉,恒生被入股,幾乎所有的中小銀行都焦頭爛額,或瀕臨破產,或元氣大傷。
匯豐、渣打是這場危機中的大贏家,地位巋然不動,還扮演了白衣騎士的角色——在港府的協調下資助并拯救了不少瀕臨破產的銀行。但已經不是最大的贏家!
平安銀行獲得恒生銀行49%的股權后,僅派出三名董事入駐,其董事長依舊是恒生銀行元老何善衡、總經理何添、副總經理利國偉。
聽聞平安銀行只要了49%的股權,香港銀行界和工商界也議論紛紛。
“這平安銀行是不是有些趁人之危”
“此言差矣!聽說匯豐銀行當時是要51%的股權,此舉就是讓恒生銀行徹底倒向英資;而平安銀行當時也不是一點事情沒有,依然選擇資助恒生銀行,也只要49%的股權,明顯依舊將控股權交給恒生銀行團隊。”
“對,倒向平安銀行,總歸倒向匯豐銀行好。華資還是華資,華資三大銀行此次都沒有事,也算是華資銀行保存了實力。”
“嗯”
在接下來的日子,由于華資中小銀行遭遇巨大的信譽危機,所以大量的儲戶將里面資金取出,存入匯豐、渣打、平安、恒生、東亞銀行。
香港銀行洗牌,大銀行越加龐大,中小銀行越加經營困難。這場擠提事件持續時間很長,稀稀拉拉的依舊持續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