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像現在,天下州郡烏煙瘴氣,民不聊生!”
<divclass="contentadv">仁廟嘉佑之制,在她心中的地位本來就極高。
兩位宰相再拜,韓絳進言道:“奏知太皇太后,嘉佑役法,實則在嘉佑之時,就已難以維系!”
“朝野有識之士,如已故的范文正公、富韓公、韓魏公,以及如今在朝的文太師、張節度等元老,都曾紛紛奔走、呼喊……以為天下第一大弊也。”
太皇太后就不樂意了。
她問道:“那緣何老身常聽人言,役法之弊,不便于百姓?”
呂公著嘆息一聲,只能出來拜道:“奏知娘娘,此乃小人怨懟,誹謗朝政之言,不足為信。”
趙煦見著,嘴角就溢出些笑容來。
這就是呂公著。
別看他平日里,對王安石的免役法、青苗法總是滿臉不屑。
但實則,真要罷廢的時候,他就又會往回找補了。
就像上上輩子,司馬光執意要盡罷新法。
呂公著就一直扭扭捏捏,不肯配合。
最后還是司馬光死前,握著他的手,逼著呂公著答應罷廢的免役法。
原因?
呂公著可太清楚,免役法和差役法的區別了。
免役法,要的只是錢。
差役法要的卻是別人的命,甚至是大宋的命!
太皇太后見著此景,不由得看向趙煦:“官家覺得呢?”
趙煦笑了笑,答道:“奏知太母,皇考在日曾教過朕,皇考言:嘉佑役法,實是利歸于下,而怨歸于上!”
“皇考原話是:嘉佑役法,常使一小吏可破一家,令一大戶滅門,而朝廷不得其利,反受其害。”
“長此以往,甚至可能釀成不忍言之事……”
韓絳、呂公著頓時持芴匍匐:“先帝神圣,洞見萬里,臣等感佩!”
這正是嘉佑役法,必須改,也不得不改的原因。
須知,如今的大宋社會,處在一個極為敏感的時期。
漢唐的門閥世家體系,已經被徹底摧毀、消滅。
而明清時代的地方宗族體系,現在還只有一個萌芽。
如今大宋社會,依舊沿襲著漢唐以來,諸子析產的傳統。
也就是父母在,居一家,父母亡,諸子各分家產,各為一家。
所以現在的民間,并沒有一個強大到足可對抗官府的勢力。
像明清時代,那種皇權不下鄉,宗族族長關起門來,可以用宗法處置、決斷大部分鄉民矛盾的事情,在大宋是沒有土壤的。
因為,構成明清宗族社會底色的物質基礎是祖田、祭田等等族產。
在掌握了這些財富后,族長就可以決定,誰家吃飽,誰家餓肚子,也可以決定誰家的孩子可以讀書,誰家的孩子只能去放牛。
而現在,所謂祖田、祭田什么的,才剛剛萌芽而已。
這還是范仲淹帶起來的風潮。
范仲淹在家鄉,設置義莊、義學、義田,以養范家子孫。
很快就會有人發現,這個辦法的妙處。
因為,義莊、義學、義田,屬于宗族所有。
可以免于諸子析產,可以被子孫世代傳續下去。
等于給家族托底,讓子孫再不濟也能靠著族產生活。
聰明人很快就會打起范仲淹的旗號,開始在家鄉修橋補路,捐田助學。
類似的操作,在現代也有。
以慈善之名,用信托之術,規避遺產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