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終做出了決定——大哥宋武帶上所有愿意上岸的,去明州受招安。
弟弟宋文,則帶著剩下的人,繼續留守這座水寨。
這是為了以防萬一,留下一條后路。
若招安后,一切順利,扎下根后,再來接宋文。
而類似這樣的事情,在過去幾個月已經發生了好幾次。
在未來,還將不斷發生。
……………………
明州治所在如今乃是覲縣(今寧波市覲州區)。
此時此刻,執掌著明州大權,并兼任著提舉明州市舶司的朝散大夫、直龍圖閣陳睦,正恭恭敬敬的將帶來的貢品,放到一個小小的墳塋前。
小小的墳丘前,有著數不清的祭拜痕跡。
都是過去數十年,歷任的明州知州以及覲縣縣令還有當地士紳們祭掃留下的痕跡。
墳丘上無碑,這說明死者年紀很小。
然而,墳塋前明顯的祭掃痕跡,又說明了死者的身份極為顯赫、特殊。
以至于,最近十幾年中,不止官府不斷祭掃。
地方士紳甚至百姓也都來祭拜過。
顯然死者的父祖,不僅僅位高權重,而且還在覲縣甚至明州有著極高的威望。
而符合這個條件的人,只有一個人——故宰相、守司空、荊國公王安石。
于是,這座墳塋的主人,也就呼之欲出了。
王安石早夭的長女,也是他最喜歡的女兒——王覲。
這個,在他在覲縣為官時出生,同時也不幸早夭于此的小女孩。
恐怕永遠不想到,在其死后將近三十年的今天。
依然有著無數陌生人,紛至沓來,前來祭掃。
而今天是王覲的忌日。
所以,不止陳睦這個待制級別的明州知州親自祭掃。
明州士紳們,更是排著隊來上香。
這可不僅僅是因為,王覲是王安石愛女。
也是因為,明州素來就是新學的根據地和發源地。
明州士人,基本都是新學門生。
不客氣的說,這里就是新學的大本營之一!
陳睦靜靜的看著自己面前的小小墳包。
他沒有回頭,只是默默的說道:“小娘子,您的妹妹,如今與吳氏和離了,恩相的愿望終于達成了!”
恩相的女兒,嫁給了吳充的兒子。
這是很多新黨大臣,所無法接受,卻又無可奈何的現實。
因為吳充是死硬的舊黨頑固。
不止在王安石在朝時,與新黨為難,其在王安石罷相后,幾乎毀掉了新法。
所以吳家是新黨大臣眼中的眼中釘!
絕大多數新黨成員,寧愿和司馬光和解,也絕不會給吳家好臉色。
現在吳、王兩家的婚姻,終于以和離結束。
新黨大臣們無不彈冠相慶。
最重要的是——在這個事情過程中,宮中的官家表現出了耐人尋味的態度。
吳安持——他親手關進太學的。
吳家和王家和離的事情,他看似沒有參與。
但實際上呢?
明眼人都知道,在吳安持被送入太學后,吏部的王子韶還有太學的陸佃,為什么敢明目張膽的針對吳家,背后要沒有宮里面的支持,借他們十個膽子也不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