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很快他就發現,在這個都堂,想躺平?不可能!
因為烏鴉們,在旁邊拿著放大鏡觀察都堂的每一個宰執。
誰做事?誰沒有做事?
烏鴉們,盯得仔細的很。也經常彈劾宰執怠政。
不止如此,汴京新報和汴京義報,也非常過分!
他們常常刊登所謂的‘朝報’。
定期給都堂宰執排名——誰在做事,誰在摸魚,他們清清楚楚。
這就是逼著都堂的宰執卷了。
不卷的話,就可能背上罵名,甚至可能被人冠以三旨相公、諾諾執政這樣的罵名。
而士大夫們,名聲要是臭掉了,那就什么都完了。
所以,李常也不敢躺平了。
只能跟著卷!
卷著卷著,他就發現,想要卷贏其他人,就必須拿出點手段和本事來。
于是,李常就開始發揮起自己的優勢。
他的優勢是什么呢?
他在地方上為官時間長,對地方的經濟情況了解啊!
從皇佑年間入仕開始,除了守孝之后,他長期在地方州郡為官。
幾乎做過了大宋地方每一個級別的官員。
當過州郡的判官、推官,也做過知州、提刑官、常平官。
在這個過程里,他不是沒有入京為官過。
但一頭撞到的是王安石變法,然后就因為反對變法,而再次出知。
所以,李常做過官的地方,是如今都堂上的宰執里最多的——他的足跡,幾乎遍布了大半個大宋天下。
京東路、荊湖北路、江南西路、淮南路、兩浙路…
窮的富的,他都去過,遠的近的也都呆過。
于是,李常就打算干一件事情。
那就是,將大宋地方州郡的常平倉里,那些長期存在里面吃灰的絹布以及陳米給弄出來。
他估計,天下州郡常平倉里,現在起碼躺著價值五千萬貫的絹布、糧食、銅錢。
這些東西,純粹就是存著。
但除了錢外,絹布會腐朽,糧食會腐爛、發霉、被蟲子吃。
若是可以想個辦法,將這些資源利用起來。
五千萬貫的資產,重新進入市場流動。
不僅僅可以平抑物價,也能大力促進生產。
尤其是常平倉的錢,若進入流通,可以大大緩解天下錢荒。
為此李常想了個辦法——抄王安石作業。
去掉市易法里面,那些追求盈利的績效考核。
允許地方官,合理利用這些資源,甚至允許地方承受一定的虧損。
李常思路一打開,就越想越對。
于是,在請教了章衡等人后,他將自己的想法寫成了一封奏疏。
不過,在上書前,他將草稿送給了自己的恩師呂公著。
然后,呂公著就派人來,叫停了他的行為。
原因是,呂公著覺得,他的想法和市易法一樣,太天真了!
市易法最開始,其實也不追求盈利。
但因為沒有指標,所以地方官壓根不想推動。
王安石被逼急了,沒辦法,只能定下績效。
然后,市易法就變成了一個巧取豪奪的斂財工具。
現在,他李常想的這個法子,也是一樣。
允許地方官虧損?
虧損多少是合理?有界限嗎?
假若沒有,信不信他們能全部虧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