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攽,當年資治通鑒書局中,負責漢史部分的史學家。
同時,也是大宋有名的笑話大王、諧音梗狂魔。
被他開過玩笑的人,包括但不限于王安石、章惇、沈括、孫覺、蔡確、李常等等
其中不少人曾被他的玩笑搞破防。
此人性格,頗與蘇軾相似。
都是大嘴巴,都是不在乎得罪人,只管自己念頭通達的主。
至于梁燾?
這是舊黨的激進派,如同劉摯一般的人物。
在趙煦的上上輩子,車蓋亭詩案之所以鬧到那般田地,多虧了此人在朝中上跳下躥,煽風點火。
所以,他最后的下場也是很慘的被貶死于嶺南。
趙煦本來想阻攔他的任命,但后來想想放棄了。
因為有些事情啊,還真的只能指望這些激進派去做。
趙煦在忙著接見大臣的時候。
數千里外的狄道上,出現了一支簡單的隊伍。
王大斧老遠就注意到了這支隊伍。
因為他發現,這支外地來的隊伍,似乎對狄道上的一切都很好奇。
總是這里看看,哪里瞧瞧,根本不像一般的行商、旅人。
反倒是像探子、細作。
可問題是
有這么明目張膽,光明正大的探子、細作嗎?
王大斧撓了撓頭。
“郭貴!”他扭頭對著跟在自己身后的郭貴吩咐:“且去問問,看看那些人到底是哪里來的?”
“為何在我狄道上四處張望,到處打探!”
“諾!”郭貴領命一聲,旋即拍馬上前。
包綬牽著馬,走在這條古老的狄道上。
如今是早春時間,狄道兩側的土地,已栽滿了作物,放眼望去,一片綠意盎然。
渭河的潺潺流水,在耳畔響動。
河畔上,高大的水車,緩緩轉動著,將水從渭河中汲取上來,灌入那一條條溝渠。
數不清的農夫,在廣袤的原野上勞作著。
遠方還能看到炊煙裊裊,從那田間地頭的屋舍中升起。
這熙州,與他的想象完全不同。
這里,看上去并沒有什么地廣人稀的特點。
相反,人口頗為稠密,甚至已不輸永興軍、秦鳳路。
在基礎水利設施,特別是水車、溝渠、灌溉系統上,甚至已經不輸河南了。
尤其是水車密度,甚至超過了他的家鄉廬州!
幾乎是每隔一兩里就能看到一架大型水車。
有些地方,甚至一里內就有兩三架水車,正在汩汩的汲著水。
同時,他還看到了,渭河的河堤兩岸,那成排成排被栽種的樹木。
這些樹木看上去,都是這一兩年才栽下的。
很多都只是樹苗!
這就真的是出乎包綬的想象了。
“熙河,可謂大治矣!”包綬感慨著。
唯一讓他不大適應的,是這熙河的農夫們,似乎都不愿意與他交談。
而且,從這些農夫的發髻、服飾上看,似乎都不是漢人。
正感嘆著,遠方的官道上,一騎疾來。
“兀那漢子,汝是何人?為何在我狄道上張望?窺探?”騎在馬上的男子,穿著皂衣,看上去是本地官府的保甲戶或者巡檢兵。
他來到包綬面前,高聲責問著。
包綬能看到,在遠方的路口,有著十幾個騎在馬上,背弓挾箭的官兵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