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以寒門之身,走上這條路的,無不是人中龍鳳。
這樣的人,萬中無一!
所以大家也都只是嘆息而已。
他們很清楚,自家的孩子的成色。
想要科舉考的功名
除非祖墳冒青煙,降下一個文曲星,不然絕無可能!
于是一個個都耷拉起腦袋來,有些垂頭喪氣!
韓五卻在這個時候,忽地站起身來,略顯夸張的一拍大腿:“不對!”
“俺家那幾個小子,雖讀不進那詩書禮樂,也做不得甚好文章……”
“可當今官家重人才,取士不拘一格!”
“俺家那幾個小子未必就一定要走皓首窮經的文章之路!”
“還有明法、明算兩科可走!”
“偏巧俺家大郎,似乎就很有些術算的天賦……”
“不成……不成!”
“俺可不能叫俺大郎的天分被埋沒了!”
“俺得趕緊回家去,給俺大郎找個好先生,好好教導,說不定也能有東華門外唱名的一天呢!”
“即使不能,也可以公考吏員,走他大伯的路!”
說著,韓五就急匆匆的向外走去。
其他人看著韓五著急忙慌的身影,大部分人都只是笑了笑,并沒有什么感觸。
畢竟他們首先要考慮的是生存。
是養活妻兒家小。
什么科舉、什么明算、明法,離他們太遠。
但也有些人的眼中閃現著某名的光彩。
因為他們家,確實有著一個或者兩個,在算術或刑律方面,有著天分的孩子。
這就是汴京城的特殊了!
作為一個人口百萬之巨,商業氛圍濃厚,甚至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的城市。
在這汴京城中成長起來的孩子,耳聞目濡的就是汴京濃郁的商業氣息,最經常聽到的故事,就是誰誰誰靠著某個產業或者某個事情,賺了大錢,娶了個縣主,就是兄弟爭產,反目成仇。
這就是一巨大的篩子。
很容易的就將那些,對于術算或者刑律敏感的人給揀選出來。
過去,朝廷不重明法、明算兩科。
所以,便是民間有著術算、刑律方面的天才,這些人也不會有培養的機會和可能。
但現在,形勢變了。
當今官家,已不止一次的表露出對刑律、術算人才的重視!
而這科舉,說到底就是一句話——學得文武藝,貨與帝王家!
只要能賣出去,換來官爵功名,無論是平民百姓還是士人勛貴,其實不在乎,自己要學的究竟是什么
想那五代十國的南漢,還曾有過欲為官必先自宮的事情呢!
也沒見南漢的士人抗拒。
相反,為了官爵自宮之人,如過江之鯽!
也就是那些既得利益者,會對此警惕而已。
但也只是警惕罷了。
畢竟,如今的科舉,依舊是以經義取士,策論定優劣。
明法也好,明經也罷,都是雜流。
無論是在前途上,還是在社會地位上,明法、明經進士都不如正奏名進士。
所以,也沒什么人關心。
……
除了民間。
朝廷的命令和汴京新報、汴京義報上的文章,也在另一個群體中,引發了無數漣漪。
這個群體就是宗室!
廣親宅,乃是仁廟慶歷年間,以前宰相王欽若的宅邸改建而來。
專為朝廷榮養太祖第四子楚王趙德芳后人所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