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寶寺,貢院。
自被拜為知貢舉后,章衡、王子韶、范百祿三人,就被禁軍直接護送到了這里。
每日飲食起居,都有專人服侍。
對外聯絡,自然是被徹底切斷。
他們的書信、札子、奏表,等一切文書,都有專門的內臣把關、審核。
且只有得到允許,才能與外界通信。
若無宮中旨意,一般他們也不會和外界通信。
此刻,章衡三人,就在這開寶寺的貢院內部,圍坐在一起,商議著剛剛送進宮中的考題。
“也不知官家看了我等考題,會不會有意見”章衡有些憂慮的說著。
王子韶沉默不語,范百祿則道:“自熙寧以來,朝廷取士,便是以經義取士……”
“經義取士,雖世論有所非議……“
“然,當今官家,純孝至仁,以弘先帝德業為先!自是推崇先帝以經義取士之法!”
恩,是的!
范百祿雖然是舊黨,但如今卻是舊黨內旗幟鮮明的經義取士派。
這沒什么稀奇的。
因為新黨內部也有詩賦取士派。
在科舉用什么制度來取士的這個問題上,其實是不看意識形態,純看屁股在那邊的。
站寒門的,基本都支持經義取士。
站官宦、詩書門第的,基本都支持詩賦取士。
其他的什么論點啊、立場啊,其實多數都是先畫靶子再射箭。
只有像蘇軾這樣的人,才會傻兮兮的,真的認為,詩賦取士比經義取士更好。
章衡嘆了口氣,道:“官家自然是千古第一孝子!”
“可是……”
他垂下頭來:“圣心所屬,朝野皆知!”
他是負責貢舉的主官。
也是官家心腹!
自然得跟著官家的指揮棒走。
而當今官家,喜歡的是什么他還能不知道
實學!
而科舉的首選目的是什么
為國輪才,為天下選人
錯!
因為,這只是科舉的一個次要目的而已。
而科舉的首要目的就是,給皇帝篩選出他所喜歡的臣子!
故此,慶歷新政后,大宋科舉開始轉向經世救時。
為此,所有桎梏和一切細節上的問題,都不再成為障礙。
嘉佑二年的科舉考場上,蘇軾直接編了一個典故,都依然能夠被錄取!
且至今,都被傳為士林佳話!
至于先帝為了變法,更是直接廢黜詩賦取士,用經義取士,且是王安石的字說、三經新義來取士。
所以,在被任命為知貢舉后,章衡就已經有一定覺悟了。
歷代官家,變動科舉,皆是從任用知貢舉的大臣開始。
每一界科舉考試,知貢舉和兩位權知貢舉的大臣人選,通常就反應了當朝官家對科舉的態度和傾向。
同時也決定了,當界科舉的考題側重點和選項。
所以,對于那些熟悉朝廷的官宦子弟而言。
只要知道了知貢舉和權知貢舉的大臣是誰
然后去翻這些人的履歷、文章、詩集,大概率就能猜到科舉的風向,然后梭哈這個方向,只要自己水平不算太拉胯,基本上進士是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