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真廟想去泰山封禪,就把丁謂推出去打擂臺,吸引火力,自己美美隱身。
也如仁廟,把呂夷簡頂在前面。
更如先帝,讓王珪這個三旨相公,承受天下毀譽。
而這就是君子的機會!
與其讓小人敗壞天下!
不如,君子來引導官家,讓官家采納君子正人的進言,從而使天下變得更好。
此……
熙寧以來,君子正人在野反思的成果之一。
也是舊黨內部的一股風潮。
代表人物——文彥博、呂公著。
屬于建制派的反思!
而,當今官家的表現,正中了君子們的下懷!
因為這位官家,是真的肯聽勸。
只要你說的有道理,他就肯聽從!
當然,前提條件是你得順著他的想法,不能和他想做的事情對著干。
不然,下場就是李定、吳安持、張敦禮!
獲罪于天,無可禱也!
果然!
范百祿的話音剛落,官家就摩挲了一下雙手,然后道:“我年少,對于當前科場取士之法,所知不多,還請范卿為我介紹一二……”
范百祿聽得心中狂喜,知道叔祖的告誡,再一次發揮作用了——只要吾輩君子,學會了小人們的手段……
他用眼角的余光,瞥了瞥王子韶和蒲宗孟的身影。
那自然就能以正壓邪!
一如過去三年,他在天子身邊,雖屢屢順君命而制詞。
看似是丟掉了士人風骨。
實則,卻是將官家引入了君子正人所推崇的正道,使小人奸佞之言,難入官家之耳!
就像現在!
范百祿稍微整理一下心緒,就拱手道:“臣謹奉德音……”
說著就將如今的大宋科舉流程和考試選題內容,介紹了一遍。
當前大宋的科舉之制,是以熙寧四年頒布的科舉條例為模版。
熙寧四年的科舉條例,最大的變化,就是罷諸科、明經進士,皆并入正科。
使進士科的進士數量,一下子就從過去的兩三百猛增到如今的五百余甚至六百。
譬如元豐八年的科舉,就錄取了正奏名進士五百七十五人。
而進士考試,廢過去的詩賦、墨義、貼經。
改為只考經義本經和兼經各十道。
其中,本經可以由士子本人在主修的五經中選取一門,兼經則是從《孟子》、《論語》之中出題。
考完本經和兼經,就是論考一道、實務策五道。
因為本經和兼經先考,尤其是本經,而依大宋科舉之制,禮部省試采取的是逐場淘汰的辦法。
所以,本經的地位日益變高。
也是如今科場被人詬病的原因所在——對于大部分以上岸為宗旨的士人來說。
既然程序如此,那為了保證自己不在第一道關卡就被篩下來。
自然是要拼命的卷本經了。
畢竟,絕大多數的人,都不敢做夢去想什么一甲進士及第。
他們只要能上岸,拿到進士的名頭就可以了。
至于為什么會有這個弊端
就不得不提王安石挖的坑了。
本來,嘉佑年間的科舉改革,確定了先策論后詩賦,逐場淘汰的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