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防止官員學生利用官身作弊,主考和同考會一起看官員學生的卷子,所有考官一同商量其名次。
這其實也是朝廷的一種限制手段。
那么多雙眼睛盯著你的卷子,一人說一個缺點,那也是十多個缺點。
文無第一,武無第二,你寫的再好,別人不認可也是一種錯。
余令是官員,他的卷子也要走一遭。
余令覺得這一點就很公平了,好就是好,不好也糊弄不過去,不是某一個人說的算。
但如果高中,那就很厲害。
余令是官員,去找考生互保,別人自然不愿意。
只覺得這人是真的腦子有問題,人家舉人繼續考是因為官職不理想。
你余令這么年輕都五品同知了,還要考?
這官職還不滿足,難不成真的是瞅準了內閣往里沖,覺得自已一定會成為鼎甲?
余令夾著一本書去了吏部。
吏部官員在驗明正身之后很快地就把需要的手續辦好了。
速度快的讓余令以為吏部給自已下套了。
望著余令離去,負責吏部“考公”的官員松了口氣。
“大人,我見這位穿著不一般,氣度也不凡,家境想必也是極其優渥,就這么容易讓他把事做好了?”
辦事的這位考公官員聞言呼吸一滯。
都說斷人財路如殺人父母。
在考生的這個群體里“不讓人考公,就如挖別人祖墳”,眼前的這位還是一個東廠千戶。
“來,我告訴你原因!”
“大人你說!”
望著小吏真的走過來聽原因,氣的肚子都在疼的金考功拿起案前的書,卷在一起握在手里就開始敲。
“我讓你好奇,我讓你好奇,你是想老子夜里敦倫的時候被人盯著看么?”
書卷打人啪啪響,吏部里面的那些文選、驗封、稽勛等官員趕緊錯過臉。
看不見不雅,就沒有不雅。
“錯了,錯了,錯了……”
……
從吏部出來余令就去了貢院,那里的考生多,方便互保。
為了服務考試,有衙門的官員在那里稽查審核。
審查完了之后簽署具結文書。
考生互相擔保的制度在唐代就有了,慶歷年間范仲淹推行科舉,總結了以往科舉制度優劣,建立了新的制度。
合保的最終目的是科舉的公平性。
有了吏部的出具的文書證明,余令立馬就不尷尬了。
衙門核驗的余令保書,蓋上了戳,接下來只需要找四名學子就行了。
“你叫余令?”
余令見這名學子面帶疑惑趕緊道:
“放心,我不是那個余令!”
“真的?”
余令覺得這些讀書人一點都不好騙,跟說書人講得不一樣。
細細一想余令覺得說書人真是需要治了。
這群人太無法無天了。
戲文里說王寶釧一人一牛苦守寒窯十八載,最后終于等來的薛平貴。
這個凄慘又圓滿的故事讓悶悶哭的淚眼婆娑的。
余令是聽的直嘆氣。
這故事的這個版本得改一下,這年頭有牛的可不算窮人。
王榆晚他家這么大的家業也才三頭牛。
整個黃渠村一百多戶都找不到一頭牛,往上數一代也是如此。
見這人狐疑地望著自已,余令趕緊道:
“兄臺,看書么,錢大學士家借來的,你看這本書的上面有他的作序,還有私印,我可以借你看一會!”
這位學子聞言臉色稍霽,輕聲道:
“余兄臺,敢為你這是第一次考么?”
“是的,第一次!”
“來,我與你互結作保!”
余令最懂借坡下驢,聞言大方道:
“來,書給你看,記得別舔手指翻書啊,錢大學士最不喜歡這些!”
“好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