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那時起,中華正統便傳承有序、一脈相承。
自夏商周直到明清民國,所有政府都被人民視為家長和守護者,如果這個統治者不足以守護這個偉大的文明,就會被推翻并唾棄。
所以清朝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非常低,根本原因不是他們的腐朽落后和失敗,而是他們維護中華文明的意愿極弱——寧予外邦,不予家奴。
這句話是對整個文明本身的背叛,因此他們自然而然地遭受了歷史的清算。
現代中國的歷史課本上,對那兩百年的屈辱史詳細記載大書特書,這不是基于任何一份行政命令,而是源自于一種自發性質的樸素史觀。
這份樸素史觀約定了每一個有責任感的中國人應該在什么時候做什么事。
——當我們遭受侵略、欺辱、屠殺時,團結起來反抗那些暴行。
——當我們從混亂中恢復過來,記住那些流過的血,犯過的錯。
——當代表這個文明的政府不再做正確的事,那就推翻它,重新建設一個更好的。
如此種種,皆為血脈誓言。
那么,什么是正確的事?
不是對外輸出獨屬于中國的意識形態,而是對內保護我們的“中國意識(chesesess)”。
可能還是有很多蠢貨不能理解,為什么一個國家會具備自我意識。
原因很簡單:深入每個中國人骨髓的大一統執念。
3000年以降,不管中國的國號改成什么,唐宋元明或者thepeople'srepublicofcha,每一個中國人都以炎黃子孫自居。
當億萬人的樸素意識沉淀在民族意識深處,并不等同于“國家意識”的高級主體自然而生,它不顯眼、不宏大、不喧囂,唯一使命就是保護文明獨立完整的健康存續。
平時你們感受不到它,但每一個朝戰老兵的夢魘,都是它的外化。
我們的口號是保家衛國,家是小家,國是何國?
中國。
自堯舜以來必須千秋萬載永遠一體的中國。
電影里無名所處的時代,中國尚未實現第一次大一統。
然而對于大一統的追求其實早已刻在先祖的血脈中。
早在西周,便有名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這就是一種以周天子為核心的天下共主觀念。
再到春秋,《春秋公羊傳》寫道:“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
最后到秦始皇實現這一偉業,六國皆亡,實際上他實現的是戰國七雄所有學問家、軍事家、君主臣子、百姓望族的共同野望。
無名當然理解大一統,他只是遺憾,為何不是趙國實現大一統偉業。
因此,在行刺失敗之后,坦然認輸才是這個人物最深沉的魅力——刺客不是為錢向弱者揮劍的殺手,而是義士。
作為義士,無名贏得起也輸得起,死而已,笑一笑就好,不值得失態。
以圖蘭為首的高度利己主義美國文化精英看不明白這一層,以為《英雄》的結尾字幕是在強行輸出中國的意識形態,實在非常可笑。
你們不懂戰國的浪漫。
戰國最浪漫的一點便是在追逐大一統的最后一段絕路上所綻放出來的璀璨輝光。
從春秋到戰國,從百家諸侯到最終七雄,他們為最終一刻征戰了太久,也付出了太多,最終導致了一種發自靈魂的赴死狂熱——勝固然可喜,敗亦不足懼,終歸是要一統,終歸是要止戈。
秦據天命,替后世所有中國人完成了這一歷史使命,耗盡所有,二世而亡。
漢繼其志,最終煌煌然如同天上星河,徹底抵定了“漢”的民族主體。
再到盛唐,以海納百川的胸懷實現了民族大融合,樹立了一次次同化異族政權的文化核心。